首页>工作总结合同>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2篇)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2篇)

时间:2022-12-26 10:40:29 工作总结合同 我要投稿

大家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一些古文吧?文言文是一种形式固定,但又不会很难的交流方式,可以让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文言文知识点,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篇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 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2篇

一\句式: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本文写的是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外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

三、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的景象啊。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9、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沾湿,凭借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的本领。

11、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浙江海潮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是:总分总。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并为下文作铺势。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内容: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作用是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写健儿的水上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矫健、灵活等特征。“旗尾略不沾湿”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六、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七、写作特点

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3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与: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4篇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

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 2)遂烹彘也 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

④冀复得兔 冀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5篇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6篇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7篇

一词多义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8篇

“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9篇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无垠(yín)沼(zhǎo)泽生意盎然(àng)堆垛(duò

层峦(luán)叠嶂(zhàng)哦(é)(jí)涟漪(lián,yī)

晨曦(xī)采石矶(jī)(tīng)泗(sì)桥龙湫(qiū)

回溯(sù)瞭(liào)望绛(jiàng)夔州(kuí)

坂(bǎn)秭归(zǐ)罗江(mì)簌簌(sù)

茕茕(qióng)孑(jié)立掳(lǔ)掠马厩(jiù通衢(qú)大道

命运多舛(chuǎn)(qiǎn)绻(quǎn)(jí)薄(bó)夙愿(sù)

窝行(w)迷惘(wǎng)瘪(biě)惫(bèi)

簇新(cù)绯红(fēi)罡风(gāng)颓垣(yuán)

荒冢(zhǒng)蹂躏(róu,lìn)齑粉(jī)肇(zhào)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搴比(qiānpí)

汩余若将不及兮(yù)又重之以修能(chóng)潜藏(qián)锁(jiā)

洞窟(kū)役(yì)模糊(mó)锦标(jǐn)

赊账(shē)号角(hào)旌旗(jīng)束(shù)

稀薄(bó缙绅(jìnshēn)萃(cuì纾祸(shū)

觇(chān)日(yì)遽(jù)羁縻(jī,mí)

东西二阃(kǔn)诋(dǐ)诟(gòu)刭(jǐng)

邂逅(xiè,hòu)陵(pí)愧怍(zuò)溥(pǔ)

阉(yān)(cí)湮(yān)赀(zī)

缇骑(tí,jì)(lì)溷藩(hùn,fān)(huán)

牖(yǒu)巡(qūn)鬈曲(quán)拉(tā)

蹙眉(cù)皱(zhě,zhòu)撇开(piē)窥视(kuī)

皮靴(xuē)悯(mǐn)时髦(máo)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yǔ)云翳(yì)(zuàn)

骷髅(kū,lóu)滞笨(zhì)媲美(pì)一蹴而就(cù)

昙花一现(tán)有史可稽(jī)销声匿迹(nì,ì)

攻讦(jié)自诩(xǔ)冠冕(miǎn)残羹(gēng)冷炙(zhì)

孱(càn)头脑髓(suǐ)譬(pì)如蹩(bié)进

吝(lìn)啬氾南(fàn)之狐(yì)缒(zhuì)

阙秦(jué)(lìn)不肖(xiào)卮酒(zhī)

叱(chì)驽(nú)颈(wěn,ǐng)(sì)

渚(zhǔ)殆(dài)圃(pǔ)(jiù)

豕(shǐ)裘(qiú)鳖之藏(cáng)哙(kuài)

镬(huò)一鼎之调(tiáo)(yōng)水目眦(zì)

钳制(qián)壅蔽(yōng)浚(jùn)载舟(zài)

黜恶(chù)赏(miù)(xiǎng)鯫生(zōu)

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生意盎然、层峦叠嶂、吟哦、汲水、涟漪

晨曦、采石矶、龙湫、云蒸霞蔚、瞭望

绛、夔州、坂、秭归、汨罗江

簌簌、茕茕孑立、掳掠、马厩、通衢大道

命运多舛、缱绻、瘠薄、夙愿、迷惘

干瘪、疲惫、簇新、绯红、颓垣

荒冢、蹂躏、齑粉、肇、苗裔

孟陬、揆、枷锁、洞窟、镬

模糊、锦标、赊账、旌旗、缙绅

萃、纾祸、觇、翌日、遽

羁縻、东西二阃、诋、诟、自刭

邂逅、毗陵、愧怍、阉、祠

湮、赀、缇骑、詈、溷藩

缳、牖、逡巡、鬈曲、目眦

蹙眉、褶皱、撇开、窥视、皮靴

怜悯、时髦、取缔、镶嵌、云翳

攥、滞笨、媲美、一蹴而就、昙花一现

有史可稽、销声匿迹、回溯、遮蔽、自诩

冠冕、残羹冷炙、孱头、脑髓、譬如

蹩进、吝啬、氾南、佚之狐、缒

避匿、叱、驽、刎颈、涘

渚、殆、圃、裘、鯫生

僵硬、脉搏、漫不经心、荒僻、攻讦

斑驳陆离、并驾齐驱、烹饪、壅蔽、飨

攻讦、钳制、疏浚、载舟、黜恶

谬赏

3、解释下列词语。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烙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_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0篇

《陋室铭》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

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迁移拓展

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1篇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2篇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3篇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相关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4篇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5篇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6篇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7篇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8篇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19篇

鸿门宴

一、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若屑皆且为所虏

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20篇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21篇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欲与 ( 之 ) 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 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第22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