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文化合同>胡同文化教案(合集9篇)

胡同文化教案(合集9篇)

时间:2023-02-25 09:40:06 企业文化合同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任劳任怨的人民教师,教案是经常要准备的,而教案又是一张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的蓝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胡同文化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1、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1、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5、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胡同文化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直白、朴素、富有表现力和朴实雅致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教具准备】

幻灯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天坛、天安门、鸟巢与水立方五张图片。)

同学们,当我们还在为这些建筑物感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过北京城内还有这样的建筑物,(展示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图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建筑更是一种人文符号,一种文化。今天我们不能亲自到胡同走走看看,但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朴素真切的文字打开了另一扇品味文化的窗,使我们得以走进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他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2、学习重点、难点及方法指导

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理清思路,归纳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方法一:找出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方法二: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大意。

3、解题——胡同文化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

关于“胡同”:巷,小街道。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何谓“文化”:“文化,就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英〗泰勒《原始文化》

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披文入情)

1、请阅读1—5自然段

提出问题一:胡同有什么特点?

点明读音:胡同(tòng)石老娘(niang)狗尾巴(yǐba)约(yāo)二斤。

明确: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不知何所取义)。

第三段:宽、小;数量:多。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第五段: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展示关于胡同的图片,使学生对胡同的特点有进一步认识)

2、理清思路:何谓“胡同文化”?(请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胡同的特点——“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文化形态。

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

3、请阅读6—12自然段

(1)提出问题二: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

点明读音:安土重(zhòng)迁旧房檩(lǐn)处(chǔ)街坊。

陆润庠(xiáng)摞(luò)起来。

明确:胡同文化:封闭——精义是“忍”。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渴望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知识卡片:安土重迁。

成语释义:安,安心,习惯。土,本乡本土。重,重视,不随便。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2)提出问题三: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明确:《茶馆》———忍做“顺民”。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忍着吧”。

(3)探究:作者在13段开头提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体现在哪里?

胡同的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下沉。

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4、请结合13—15段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感情上:怀旧、伤感。

理智上:批判。

无可奈何。

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渐渐没落,作为北京重要象征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

四、研读课文,品读语言特色(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1、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比较:

②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明确:特征: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1、方言,京味儿;

2、语言平白、朴实、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

桂林方言:有米粉,可以!脆皮锅烧,要得要得!豆角酸笋,这个蛮好!撒些花生豆子,很好!生剁辣椒酱,嘢嘿!

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典雅,通畅,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巧妙融合贯通,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

五、课堂小结

胡同——胡同文化——情感态度

(语言特色)

作者用赋有表现力,充满韵味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但让这位老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胡同终究还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作者对于胡同、对于胡同文化,乃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深的情感。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一篇优秀文章的魅力,得以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而是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只要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

六、课堂延伸

谈谈桂林特有的文化现象。

展示:桂林古建筑图片,启发学生课外用文化的眼光看待这座城市的建筑。

七、课后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

作者叙述的胡同文化,不仅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共同心态、对这样的文化形态,你怎么看呢?比如:“易于满足”,有人说知足者常乐,有人说不满足才有追求;如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现在很多人因为不能容忍而为些许小事争斗,等等。深入想想,与老师交流讨论。

胡同文化教案 第3篇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概括要点的方法。

2、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选择以谜语导入 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人人参与。

胡同文化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 第5篇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 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胡同文化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教案 第8篇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学生情况: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概括文章内容。对于作品有情感体验,但是只存在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以诵读体会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题胡同文化共1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突破方法诵读体会

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解题释义

1.我们中国有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今天我们来一起来学习胡同文化。“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2.文章题目是胡同文化,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胡同,了解胡同文化。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2.北京胡同正在衰败和没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

齐读后三段体会。

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苏省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汪曾祺的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1.比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句用“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其中“嘿”字尤为精彩,把北京人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就惊叹不已的知足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下面请同学们品析。

为什么会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呢?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课堂小总结: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胡同文化教案 第9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先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胡同之没》中只有没有一个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明确:是写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和思想观念)

三、再次自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中,首先要对全段思想要旨进行提炼,其次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提醒学生在自读中找出关键句子,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目的是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

这四段说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随遇而安。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写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指出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的特点——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抛弃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就要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理解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决不仅仅是局外人的调侃,表达的是作者对这种为了“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

“虾米皮熬白菜,嘿”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层含义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可见,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在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读“看看这写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作者对胡同的感情:与普通北京人一样——有怀旧、伤感,对它的消失——无可奈何。

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

2.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三、归纳中心归纳想:

:,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抛弃。:

四、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流露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

嘲讽、不满、

气愤、批评

写作意图:委婉的劝告放弃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