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合同>庄子心得读后感(集锦25篇)

庄子心得读后感(集锦25篇)

时间:2022-12-07 20:10:04 心得体会合同 我要投稿

品读一本书,肯定会让人受益匪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读后感 !难道是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吗?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庄子心得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篇

尽管好久,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讲《庄子》,而且我也极力去了解阅读庄子其人及其书,但听到于丹教授的讲座,我还是不甚明了,和当初听她的《论语》讲座,领悟的程度差得太远了。所以我很不甘心,因为,毕竟这是一次跟着老师学习的好机会,如果糊里糊涂的过去,以后恐怕更难加深学习了。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庄子》的系列讲座,打算学着初和平的做法,对着视频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学习体会于丹教授的讲座,以期悟到庄子的思想、精神本要。但这样做简直太难了,视频和输入文字的'版面来回替换,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先生说,过几天买本书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费劲?虽然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把“庄子其人”这集讲座做完了,大约累计六个多小时吧。透过于丹教授潇潇洒洒的语言,我感觉我对庄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限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石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啊。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顶掉了下来。啪!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你什么时候打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篇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3篇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4篇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5篇

07年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 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6篇

历史上,孔子称为圣人,庄子称为神人。最初知道庄子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现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读了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庄子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态度。

庄子留给我们最深的是充满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来表达对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讽,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困到极点却从不接受别人一点的施舍。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同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认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卫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过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侯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在大千世界,我们既要做到顺应外面的世界,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有所坚持,秉承内心最本质和最纯真的东西,只有这样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们自己。

令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认识你自己”这一篇。现实生活中往往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最难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难认识的是你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过多的在乎了周边世界的感受。因此就会出现被名、利所困扰的局面,庄子交给我们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的言论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心斋”。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7篇

2007年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8篇

历史上,孔子称为圣人,庄子称为神人。最初知道庄子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现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读了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庄子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态度。

庄子留给我们最深的是充满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来表达对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讽,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困到极点却从不接受别人一点的施舍。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同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认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卫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过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侯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在大千世界,我们既要做到顺应外面的世界,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有所坚持,秉承内心最本质和最纯真的东西,只有这样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们自己。

令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认识你自己”这一篇。现实生活中往往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最难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难认识的是你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过多的在乎了周边世界的感受。因此就会出现被名、利所困扰的`局面,庄子交给我们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的言论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心斋”。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9篇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0篇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1篇

这两天情绪不好,思绪纷乱,今天好容易休息,窝在床上读“庄子”。

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却面如孩童,别人奇怪,就问他有何养生窍门。

老人说,他懂得道。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分七个阶段: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记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今中外,为名利所困者不计其数,世人很难摆脱名利、人情之累。

就说我这点烦恼之事,虽然别人看来,不过蝇头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关乎名誉地位面子,所以终日困扰心头。其实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会饿死,面子大一轮,也不会就此事事顺心。人生百年,生命尽头回看,不过短短一瞬,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干的事太多,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想把医疗客服做出经验和成绩,我想体验一下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我还想做一个讲课精彩出色的老师;从小的方面来讲,我想绣幅十字绣作品,想学学拉小提琴,想会讲一门外语……也够我忙的了,还有功夫烦恼么?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处,精彩绝伦,要想完全杜绝真是难如登天。但是我想,毕竟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早已摆脱吃穿之虞,物质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弃物质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内心世界中,在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不会因为物质放弃你原先内心的坚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够超越,能够超越的只是你对待生死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做到顺应规律,平和接受,不忧生,不惧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第四步“朝彻”。做到以上三点,人就彻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牵绊,摆脱声色犬马诱惑,看破了生死的心灵,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净自在。

第五步“见独”。到了这个境界,世间万事万物,在你的眼中,由来处来,往去处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纷扰你的视线,惑乱你的心灵。

第六步“无古今”。时间在这时候仿佛停步,古往今来,改朝换代的烟尘都迷不乱你的思绪,你脑海中的大道,畅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视生为劳顿,视老为安佚,视死为休息,一觉睡醒,生命重新来过。所以,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即使身体没了,思想依然可以传承万年。

对于庄子的.学说,我懂得不多,但我从庄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与自在的人,是一个秉持自己内心信念的人,是一个超越世俗名利诱惑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毕生追求的,应该是对自我的把握和对自然的顺应吧。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2篇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3篇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xx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4篇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5篇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没错,光是这个星期就看了四十多个小时);

第一次读到的和历史轨迹有所重合而且能经得起推敲的一本书;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的一本书;

第一次让我想好好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本书……

这本书得来纯属机缘巧合,而一开始打开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环加身一路开挂,而是过着平平凡凡没事儿还捎带验个尸破个案的田园生活,我觉得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后来火伴陆陆续续的出现让我觉得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及至花木兰“读档重来”,带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身怪力的升级作弊系统,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经历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欢又共同患难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来不同了,但历史的基本轨迹并没有改变,而木兰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来更好的结局。

花木兰教会了同火认清自己的价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谊;花木兰教会右军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军称为“玄衣木兰“;花木兰勇猛过人而又谦逊有礼,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儿郎的仰慕。王猛将军的细腻维护,阿单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罗大蛮的鲁莽直率,那罗浑的争强好胜,若干人的精贵无赖,陈节的衷心耿耿,狄叶飞的敏感自强……还有郑宗,素和君,赫连明珠,阿单卓,盖吴,拓跋焘,拓跋晃,库莫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是因为我觉得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能担得起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隐忍,她的负责如果不能在影视里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宁愿没有那个影视化的花木兰。

本来想写的诙谐一点的,奈何写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尽管是理想化的历史,但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在这个理想里过得平安喜乐,有声有色。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6篇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7篇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8篇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19篇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0篇

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态活下去。——于丹

合上《庄子心得》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用她独特的讲述,使我对庄子思想以至于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着些许狡黠。”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追求豁达的境界,主张面对外在的世界要学会通达和顺应,他可以毫不畏惧地站在生命的长河上笑谈生死,用一个又一个尖酸却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但却活得坦然的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来一用的东西,它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一生中我们怎样去增加生命的高度,丰富生命的意义。面对生命,我们要有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死,我们要有一种坦然的态度。“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真正的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之时,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死而无憾。”可是生命在它现有的形态上,怎样达到它“九万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遗憾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想着怎样去改良它,能让自己更好。天下本没有废物,所谓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财物,所以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无论好坏、善恶、恩怨、爱恨、喜怒、成败、得失,只要坚信自己的梦想,世上总有路可走。

于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始终让我记忆忧新。有个人要钉一张画,因为钉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还要找木头,斧子,锯,锯条……等物品齐全后,他已经忘记那张画了。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最初的梦想总是美好的,可是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百态后,早已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真正的“逍遥游”并不是荒废此生的“无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们不要因为社会中一些名利、钱财、权势而放弃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认清自己的向往,认清自己的目的,心无旁骛地去追寻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遥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漫漫人生,我撷生命最重要的——庄子思想。让庄子思想的清菊伴着你欣赏生命的田园风光;让庄子思想的灵魂带你踏进生命的康庄之园;让庄子思想的韵律携你共享生命的天籁之音!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1篇

《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我读过这么多书来,第一本让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书。庄子之道,与儒家学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乘物以游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嬉笑怒骂说尽天下。其实他的内心十分安静。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2篇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3篇

历史上,孔子称为圣人,庄子称为神人。最初知道庄子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现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读了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庄子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态度。

庄子留给我们最深的是充满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来表达对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讽,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困到极点却从不接受别人一点的施舍。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同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认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卫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过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侯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在大千世界,我们既要做到顺应外面的世界,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有所坚持,秉承内心最本质和最纯真的东西,只有这样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们自己。

令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有“认识你自己”这一篇。现实生活中往往离我们最近的却是我们最难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难认识的是你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过多的在乎了周边世界的感受。因此就会出现被名、利所困扰的局面,庄子交给我们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的言论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心斋”。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4篇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庄子心得读后感 第25篇

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心得读后感(集锦2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