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汇编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汇编11篇)

时间:2022-12-25 20:50:01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中,更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写文章是为了记录和共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2篇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3篇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

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学生测量

4.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能不能有2个钝角?

环节: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7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8篇

教学内容

课本P48~49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0.83-0.5 9.2-6 2+2.8

3.4-3 17.6+3.9 3.6+2.4 0.45+2.85 0.73-0.2 14+3.9

1.6-0.4 4.5+0.5 0.82-0.42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列出算式。让学生试写竖式,明确相同数位对齐。

思考: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为什么可以看作0。

2、完成P49试一试

思考:被减数的十分痊和百分位上都可以看作多少?为什么?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3题: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9篇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20页例3,21页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优化写法,正确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200000000=()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1000000000=()亿530500000000=()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1034500000≈()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自主设计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改写

整亿数的改写: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10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下面各题

① 2.5

+3.3

————

②6.8

-5.2

—————

③2.4-1.8=

④3.2+1.3=

⑤0.7元-0.2元=( )元

⑥2.1元+2.9元=( )元

第(6)小题追问结果用5.0表示还是用5表示。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例1课本图去掉钢笔、小芳)

小明说:“我买一个讲义夹”,小芳说:“我买一个笔记本”

(1)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提问,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横式。

(3)比较,揭示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

A、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自由选择一道加法或一道减法算式研究、小组统一意见)

B、探究新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a、请任意一组加法(或减法)组汇报组内研究情况

b、请其它小组同学补充

c、让学生说说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d、再请研究减法(或加法)小组汇报

e、完成例1板书,师生交流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4、练习

(1)9.3+6.98 (2)13.52-8.3

(二)教学“试一试”:

改情景图为“小明、小丽”的对话情境图

①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列出算式

②两名学生板演集体练习

③集体交流(计算结果末尾是“0”的化简)

(三)全课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的眼睛亮

2、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0.63+1.5= 17.5-4.5=

3.63+0.81= 5.46-0.6=

3、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窍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汇编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