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汇总11篇)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汇总11篇)

时间:2022-12-09 14:20:06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人民教师,教学设计是必须的,而教学设计又是教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课前准备:识字卡片、苏珊的画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画画,看,他画的漂亮吗?(出示苏珊的画)说起这张画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那咱们快读读课文吧。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小红花作为奖励。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理解课文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预想课堂情境:

生:老师,我喜欢读的是第四段,我要给大家读读。

生读完后,师:我要和你握握手,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读的好。

师:知道好在哪儿吗?因为你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

可苏珊为什么高兴呢?谁还能再这样读一读?我们读书就要这样,把课文读准确、有感情。谁还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段。

师:你认为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我读出了苏珊得第一后的高兴心情。

师:如果也你们觉得他读的有感情就为他鼓鼓掌吧!

生:谢谢!

师:就因为你读的好,你才得到了这么热烈的掌声,老师真为你高兴。

生:我喜欢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还用高兴的语气读吗?

生:是伤心。

师:为什么伤心呢?

生:因为他把要画好的'画弄脏了。

师 :那你快读读吧。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评价后师:平时你爸爸和你说话时用什么语气?(生畅所欲言)这篇课文中爸爸说了几次话?你认为怎样读合适?试着读一读。看谁读的象?

读后问:你们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抓住“他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问,爸爸把什么坏事变成了好事?

师:还有哪段要用高兴的语气读?为什么?读一读。

师:我发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读课文读得用一个字说,那就是——

生:棒!

师:好了,现在咱们就把对每一段的感受送到课文中读一遍,要读出自己的滋味。

小结: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你认为苏珊爸爸说的话有道理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反复阅读讨论,真正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使学生养成遇事动脑的习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指导“比、第”的笔顺。

3、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4、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牐犠灾餮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牐犖疑杓频“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

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2.推荐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可文言文,让学生读、背。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在我们平日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学生们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为其艺术表现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铅笔作为书画的主要工具,最简单、方便。从儿时起,学生就开始使用它。但是对铅笔的认识和运用却很有限,多数只停留在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描画上。其实,铅笔有着丰富的表现效果,通过巧妙的应用,铅笔可以发挥出神奇的表现力。本课的设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铅笔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的图片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另外,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图例介绍了一些铅笔使用的技巧,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引线,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铅笔更多的使用效果。

教学目标:

1. 丰富运用铅笔表现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学习和探究铅笔的表现特点和手法。

3. 在学习中,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学生学具准备:HB或2B的铅笔,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铅笔,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现特点?你能使用铅笔表现出更多的不同吗?”

二、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铅笔的分类:

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型号比较全。我国生产的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作为小学生课上可以选用HB或2B的铅笔,自动铅笔,由于笔芯太细,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议学生使用。

2、纸张的准备,鉴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般的作业用纸之外,最好再准备一些少量的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3、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比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样是铅笔,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事物的描绘又有何特色?

(2)在纸上试着去模仿体验,体会铅笔表现的多样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学习提示探究铅笔点线面的表现效果,铅笔头的粗细变化画出的线条和块面变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现的新效果,尝试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进行涂画等。

(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铅笔画技法,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作品分析

1、《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

2、《静物》 骆根兴

《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3、《戏剧情景》 修拉(法国)

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

4、学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风景两幅》《汽车》

注意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活动

探索铅笔描绘的不同效果,尝试用新颖的方法描绘周围的事物。

五、辅导学生进行铅笔画练习

1、削铅笔的技巧

2、粗细不同的线条

3、用不同手法表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4、创作内容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说明表现方法、意图。学生自主、互评。

教后反思

出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变化的思考,引出铅笔的分类特点。出示素描范画,引发学生对排线技法及效果的探讨研究,把用线条表现的眼睛加上排线,表现立体效果。学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用揉擦的技法改变眼睛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画过程。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套教材中,低年级学生已开始尝试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泼墨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让孩子们在泼墨、泼彩实验中玩起来,感悟自然,创造丰富想象的表现形式,开辟出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本课以欣赏名家泼墨画与普通中国画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泼墨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才能,来学习完成创作。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利用泼墨过程的各种变化,体验比较泼墨画法的技法特点。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特点,本课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泼彩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泼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难点: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人的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3、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各种质地的纸,通过撕撕,看看,想想,画画等方式进行简单的组合,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并能相互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能用各种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对自己的作品做简单的表述。

3、 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对撕下的任意形状进行想象创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质地的纸,例如彩色纸,色卡纸,挂历纸等,简单教学课件《奇妙的撕纸添画》,胶水,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设疑:

唐朝的美女杨贵妃最爱听纸撕裂的声音,她最喜欢把纸撕成各种形状的,(教师边讲边撕),有一天她正在屋子里高兴地撕纸,忽听太监说皇帝要来,心里想:这可糟啦,皇上可不喜欢不爱干净的妃子,他见了一定会不高兴。怎么办呢?

你们能帮她想个好办法吗?(学生自主发言)

2、释疑:

杨贵妃灵机一动,将碎片捡起,把它们排列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并自己动手添画了几笔,画面就更漂亮了。(出示图片)皇帝看见了这些画,觉得很新奇,还虚心向她学习呢,这种画流传到今,就是现在的撕纸添画。(课件出示课题)

二、创作引导

1、撕一撕

在小朋友面前也有各种质地的纸,请你也选择其中一张,动动你的手,听听纸撕碎动人的声音。(提醒:将撕下的纸放在桌上,注意卫生)

2、教师示范

老师这里也有一堆废纸,其中任意一张我都能像杨贵妃一样把它变成美丽的画。你信不信?

请学生上讲台考一考老师,学生观察。

(教师示范添画,故意放慢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画时的过程)

看了老师的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

这些画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变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和窍门吗?

分小组报告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看,再转,然后再看,再转动, 觉得它最像什么(适时提问学生),选一个合适的角度,粘在纸上,用添画的方法把它变出来。(边小结边示范)

4、想想试试

看了教师的表演,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来?

从你撕下的纸中选择一张喜欢的纸,向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像什么,可以怎么变,听听他的意见,得到认可后把它制作成一张画。(强调快速)

分小组进行,对想得好,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

5、看看评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先让学生描述一下:你变的是什么

评一评:你觉得谁想得最巧妙。

小结:刚才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撕纸添画的做法,那么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团结了。

三、合作创作

1、启发

其实真正漂亮的作品它是由很多碎纸片组成的,如果把你们的作品都贴到一张纸上,也会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你们看----(课件出示范图:由房屋,树,小路等组成的较难的作品,作简单的讲解)

如果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张完整的又有内容的画,要注意些什么呢?

(商量、选择、合作、添画)

2、小组合作

和你小组的成员一起动手来撕,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画。(强调合作与快速)

表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一起合作的小组。

3、评价

展示每一组的作品,评一评哪一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四、延伸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撕纸添画。其实面对碎纸,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把它们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课件出示范例) 各种撕纸拼贴的画,纸与其它物品一起拼贴的画等等。 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课外尝试制作一些更漂亮的画。现在我们的地面已经变得花花绿绿了,我们小朋友觉得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现在又有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像杨贵妃一样把所有的废纸都利用起来,完成一张美丽的画呢?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9篇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歌曲词意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歌曲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题形象与歌曲中的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将计就及与?之相应的优秀歌曲,录音机、挂图等。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童歌曲,粉笔、蜡笔、颜料等。

作业要求:挑选一首你喜爱的儿童歌曲,为它配插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童歌曲,指挥学生一起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用录音配乐磁带把歌曲放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分析歌词内容。以本课《劳动最光荣》为例。

①歌词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晴朗的早上,雄鸡唱三唱后,小鸡、小喜鹊、小蜜蜂都在辛勤地劳动,而小蝴蝶不爱劳动不学习。其实,劳动最光荣)。

②作者是怎样用画中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的?小作者以简单的构图、明快的颜色,恰当的反映了歌曲的意思。

③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设想来表达词意。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歌曲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歌曲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与歌曲的内容保持紧密联系,这副创作画就是成功的。

2.欣赏书中另外两副学生作品。

①《蛤蟆调》:运用蜡笔水彩的画法,夸大了青蛙的形象,表现出这个小男孩与青蛙之间的亲密关系,颜色运用也很恰当。

②《春天在这里》:这是以国画形式来表现歌曲的。画中三个少数民族的小姑娘,怀抱乐器,张着小嘴唱着: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嘀哩……好象悦耳的歌声已经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3.请学生唱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并谈谈创作的意图及想法。

4.讲解歌曲词意画的方法和步骤。

①分析歌曲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歌曲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歌曲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有把握的同学可直接在画稿上进行创作。

④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合理地运用色彩有助于突出主题形象,渲染画面气氛。注意主次分明,色彩有个性、有美感,要会恰当地运用各种绘画工具。

⑤补充细节、调整画面。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为自己喜爱的歌曲配插图。要求:能反映歌曲的主要内容和情景。

辅导重点:

①找出歌曲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选择主色。

③注意整理画面,及时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其他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小结

讲评优秀的课堂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布置下节课需带的学具。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点滴中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认知目标——回顾三原色这个知识点,认识橙色及橙色的画,知道橙色是间色的一种,理解这些美术用语。颜料的简单调配。

3、操作目标——利用简单的调色创作一幅橙色的画。

教学重点:

橙色及橙色的画给人的感觉。

教学难点:

颜料的调配创作出橙色的画。

课前教学准备:

烧杯、颜料、水、调色盘、水粉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橙色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出示课件)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偷偷的从泥土里钻出小脑袋,嫩绿嫩绿的,花园里的花朵竞相开放。有粉红的,黄色的,紫色的,大红的,橘黄的,天蓝的。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成千上万的色彩组成了一个色彩的王国。在这个色彩世界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些漂亮的色彩都是有三种颜色变出来的,你们知道是哪三种颜色吗?

生:红黄蓝。

师:你真棒呀!他们是三原色红黄蓝,现在我就用三原色来变个小魔术,谁愿意做我的小助手啊?(真是位勇敢的孩子)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色和黄色。(出示玻璃容器,并做试验)

师:这是三原色两种,红和黄。(板书)

看红色不见了,黄色也不见了,变出来了什么?(橙色)

谁知道这橙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生:把红的和黄的加在一起。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啊,是的,一半红色,一半黄色调出来的就是橙色,像这种有两种原色调在一起变出来的颜色叫间色

二、找出橙色

师:看到老师调出的橙色,那请你在你的油画棒里找出橙色吧。我们看谁着的最全最快,找完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找得对不对啊。

生:找颜色。

师:好,大家都好棒,都找出了橙色。为什么大家找到的橙色有好多种,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呢?现在请你们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

生:回答。

师:你们真是棒极了,从刚才老师的小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小规律,我们在调色时,可以以一种颜色为基础调节另一种颜色的量,就会使调出来的橙色有层出不穷的变化。看同学们拿到的橙色有好多种,都有独特“相貌”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色相”。这些颜色的色相都不相同,但是都和橙色有关系,我们把这么都橙色都叫把它归成橙色家族。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深浅不同的橙色家族成员进行绘画好吗?(板书)

三、欣赏作品

(1)生活中的橙色欣赏。

师:在日常生活中,橙色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谁能快速的说出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橙色,那些事物是橙的?

生:回答。

师: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你也发现了。

是啊生活中的水果有橙色的,衣服有橙色的,秋天的风景多美啊真是橙色的世界,哎连厨房也是橙色的。你们知道设计师为什么要把餐厅装饰橙色吗?橙色是一种让人看了之后心里暖洋洋的颜色,他会让在餐厅里吃饭的人觉得特别温馨,因次会食量大增,所以很多的餐厅都选择橙色来装饰。

(2)大师作品欣赏。

师: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兴奋,温暖,往往画家们在绘画时也喜欢用橙色来绘画。

师: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画才叫橙色的画呢?

生:回答。

师:你总结的真不错,在一幅作品中如果橙色居多就成为橙色的画,除了使用橙色外也可以加多种颜色作为陪衬,使画面更有层次感,色彩更丰富。

(3)学生作品欣赏与各种对比色赏析。

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一些不同色彩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与这些作品相比,橙色的画给你的感觉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温暖明亮)

师:橙色有时也代表着成熟收获,温馨。哇!这么多美好的感受,老师也禁不住想表现一下,让我来给你们露一手怎么样?

四、教师演示

看到老师的作品,你们想不想用自己调出的颜色画点什么?你们想画什么呢?

生:回答。

师;你们的想法他有创意了!真了不起老师都佩服你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准备举办一个橙色作品展,看我把它们都带来了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哎这儿还有呢。原来橙色的画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成啊。你们想到了吗?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样?

生:回答。

师:但是老师相信更精彩的作品会在你们的手中诞生。你们就是最有创意的小画家!那咱们还等什么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五、学生习作

教师纠错辅导。

六、作业讲评

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橙色,体会了橙色的温暖与热情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各种色彩大胆进行绘画享受色彩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汇总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