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让子弹飞观后感(合集23篇)

让子弹飞观后感(合集23篇)

时间:2022-12-08 17:30:13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当你观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之后,我相信你肯定有许多东西可以与人分享,现在是该花点时间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的时候了。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子弹飞观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篇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必须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因此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能够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但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之后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能够明白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但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杯具。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正因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主角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个性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个性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本片的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音乐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正因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务必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爱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没有。但是当我看完姜文的片子时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2篇

在20xx年12月31日,我们一家吃过晚饭,坐着爸爸的车去新开张的三和影院看贺岁片《让子弹飞》。

车里很温暖又很温馨。车窗外飘着零星的雪花,马路两旁的路灯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桔黄色的光,放眼望去,像两条蜿蜒的长龙。到了三和影院,我们顺着楼梯爬了上去,楼梯两旁挂着精美的电影广告牌。到了收银台,有两个大姐姐穿着草绿色的制服在收银台后面忙得不可开交。今天看电影的人很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们了,那收银台的大姐姐安排我们坐一室一排8、9、10座,让我们稍等,因为那厅里的电影还没有放完。等了一会儿,我们跟一个戴话筒的大哥哥去了一号放映室。放映室里有六排座位,每排10多个椅子,呈梯形分布。椅子是红色的小沙发,扶手上还有一个小圆筒,是用来放饮料的。电影屏幕是长方形的,电影机就安装在座位后面的墙壁上。大家纷纷找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放映厅的灯光熄了,从墙后打出一束光来,电影开始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马邦德(葛优扮演)带着他老婆、师爷他们坐着马拉的火车,烤着火,喝着红酒,唱着《送别》去康城当县长。可是火车在半路上遇到了马匪,火车翻了,只留下马邦德和夫人,其他人都一命呜呼了。马县长为了活命,假称自己是师爷。强盗头子张 麻子就装成马县长去鹅城上任。进城后张麻子的养子小六子被鹅城最大的劣绅黄四郎的手下胡飞逼死了。张麻子决定为民除害,杀死胡飞和鹅城一霸黄四郎。黄四郎也怀恨在心,于是设计了一个鸿门宴。在鸿门宴上,黄四郎送假马县长一双宝石。那宝石是无价之宝,黄四郎是想收买马县长让他去剿匪。同时他又让胡飞扮成土匪的模样把马夫人射死了。黄四郎又出了一个诡计,把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埋在路上,想趁马县长他们去杀匪的时候,踩到炸弹炸死他们。在剿匪的途中张麻子的士兵都被黄四郎的人打死了。老二被抓吊死了,只剩下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和马邦德及张麻子。他们奋勇杀敌,不料马邦德被炸弹炸死了。张麻子带领手下浴血奋战,最后杀死了假黄四郎,真黄四郎也自杀了。村民们欣喜若狂,拿起枪杀向黄四郎的家,拿走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张麻子上山为匪,是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们只好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他们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除暴安良,为民除害。这充分说明了公平正义是社会永恒的主题。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3篇

20XX年有两部电影是我格外难忘,一部是《阿凡达》另一部是《让子弹飞》,其中,《让子弹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电影主要讲述了山中的麻匪劫持了一辆坐着买官的人的火车。(lz13)麻匪的头——张麻子扮成买官的人和软弱能的老汤去鹅城骗财,到了鹅城,张麻子看见了贪官黄四郎虐待人民,不禁生出一股同情之情,便用计谋战胜了黄四郎,让鹅城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中的张麻子的形象无疑是从西部牛仔形象演变而来的——维持正义,敢打抱不平,喜爱用枪声向人们示威,但这些却被融入了官场,爆露出了官场上的种.种不良的现象。在现实的社会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陈水扁,他在台湾贪污了好几个亿,在监狱中用种.种方法出狱,继续在外面贪污,像在台湾上的一颗污点——就是《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只但是张麻子变成了无形的法律——最后结果也是依法处置。这部电影能够说是一张过滤纸,用镜头述说了中国官场上的一个字,那就是——贪。它几乎成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腐败,用不合法的手段随意拿钱——这是中国的经济一向滑落,假若全世界没有了贪官,那么就没有了腐败!没有了落后!更没有了贫穷!其他国家早已开始号召,但唯有中国,为贪官而烦恼,因贪官而贫苦,贪官似乎成了中国个性的标志,我们就应行动起来!铲除那些让中国落后的贪官!不让《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出此刻我们伟大的祖国上!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4篇

20XX年有两部电影是我格外难忘,一部是《阿凡达》另一部是 《让子弹飞》,其中,《让子弹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电影主要讲述了山中的麻匪劫持了一辆坐着买官的人的火车。麻匪的头——张麻子扮成买官的人和软弱能的老汤去鹅城骗财,到了鹅城,张麻子看见了贪官黄四郎虐待人民,不禁生出一股同情之情,便用计谋战胜了黄四郎,让鹅城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电影中的张麻子的形象无疑是从西部牛仔形象演变而来的——维持正义,敢打抱不平,喜欢用枪声向人们示威,但这些却被融入了官场,爆露出了官场上的种.种不良的现象。在现实的社会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陈水扁,他在台湾贪污了好几个亿,在监狱中用种.种方法出狱,继续在外面贪污,像在台湾上的一颗污点——就是《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只不过张麻子变成了无形的法律——最后结果也是依法处置。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张过滤纸,用镜头述说了中国官场上的一个字,那就是——贪。它几乎成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腐败,用不合法的手段随意拿钱——这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滑落,假若全世界没有了贪官,那么就没有了腐败!没有了落后!更没有了贫穷!其他国家早已开始号召,但唯有中国,为贪官而烦恼,因贪官而贫苦,贪官似乎成了中国特别的标志,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铲除那些让中国落后的贪官!不让《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出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上!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5篇

说实在的,这是我第一次写电影观后感。我是说自发的,不是小学里的狗屁任务性质的《观雷锋后有感》或者是初中时候一点也看不懂的《拯救大兵瑞恩》后被家里人逼着写的东西。说实话,小学时候看雷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时我旁边人冒出来的一句“看那个女的的屁股露出来了”,其他的情节倒是忘了。也不是说其他的电影没有可写的价值,只是恰巧物品今天蛋抽筋无聊外加这电影实在是厉害,所以就写了。

开头的时候是马拉火车,当时我就想起了影评了。说姜文是在讽刺中国经济,廉价劳动力拉着中国的现金科技,gdp增长全靠人。这时候忽然想起了韩寒,写《他的国》时候说的,自己的文体其实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偶尔想写偶尔不想写,并告诫那些什么什么家,不要多想。韩寒是小时候学语文受刺激受大了,我想我也是,小时候就闹不明白,语文试题里的问题——“请解释此句在文中n种意义”有什么意思。我怎么感觉作家自己都没这个意思,硬让出题的给忽悠出来的。后来看寻羊历险记,美国的书评家评论里面的那只羊代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什么的,可到了作者村上大师那儿(这儿大师表示尊敬,这辈子没尊敬过几个人)人家说,自己也不知道那只羊代表的是,只是代表了自己的一种感觉。这儿我就想,书评家不这样写是不是tmd没饭吃啊,或者是,另外一种解释?吃多了撑的?对还在深陷这种“此句在文中有哪几种意思”的同胞们表示同情,唉,慢慢熬吧。

然后是葛优被抢,临场编出的谎话,把张麻子给忽悠住了,最后自己老婆非说是别人的。到县城里面和张麻子说:“兄弟我告诉你,寡妇不能睡,会遭天谴的。”张麻子于是说出了那个经典台词:“她都是寡妇了,我不能再让她守活寡。”这种人要是放到现在大家来看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好笑,小丑一样的人物。但要是剧本换了,张麻子和黄四爷的火拼都死了,葛优没死并因为剿匪有功且没了地头蛇坐收了渔翁之利怎么办。这下看来,他的做法无非又变成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我感觉很多事都是这样,成功者的之前的失败永远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失败者的成功永远都可能是为失败打下基础。若过现在是高考,写到这里我或许会用点例子,搞成排比,骗点分,但是这是日志,大家自己想例子吧,什么韩信没有成功,他的胯下之辱会被人怎么想,或者是乔布斯没有成功,他的外形要求的苛刻会被人认为怎么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资源比我丰富,请自便,自便。

接下来是重头戏。听说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那我不知道如此精彩的安排是来源于姜文导演还是来源于那位作家。可谓是一环扣一环。丝毫没感觉有牵强的感觉。不想小时候看的少年包青天,我勒个去的有一集说他知道床被移动过是因为床腿底下有树叶,我靠,那次我睡的好好的床也没动还有一页书压床腿下了呢,害的我抬了半天。我估计那编剧也是被导演逼急了,打麻将呢忽然想起来明天交稿就急急忙忙牌一推说胡了就跑回去写了,后面跟一堆子人说他诈和。

其实我看到老二死的时候我就想,这下完了。我脑中一片空白,真不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老窝被人端了,自己火力又不够,就那几个人。咋整。后来我看到他们四个人的时候就更没底了,我就想,看吧,子弹总不能从屏幕里飞出来把我毙了,接着就是发钱,黄老四收钱的时候我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调动人民群众,发枪的时候我想,要是这样就各族人民百万雄师过大江了这可就忒没意思了,也太假了。人民群众那时候的忍耐力是无限的,只要有点,额little有时候英语还好些,否定了都,就不会反,果然影片没有这么让我失望,用那个替身的时候我简直拍案叫绝了。这是最经典的了。

冷静下来的时候觉得也有弊端,国产片常有的,英雄弹无虚发,狗熊弹发虚无,也是被本片演示的淋漓精致。

中间还有几个没看懂,下雨的时候那几个万民伞倒了的含义,(有时候含义还是会有,只不过没那些什么什么家想的那么多)不过那个师爷死在银子里倒是看懂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6篇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本片的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音乐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因为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没有。可是当我看完姜文的片子时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7篇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无耻混蛋》的外国影片。《让子弹飞》与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让子弹飞》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中国人的人性描写和刻画更多些。

片中的汤师爷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模型,胆怯,欺软怕硬,贪财,妥协,逃避,顺从,但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恶。这是在我身边常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

有时候,能够在报纸上,或是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当有人遇见危险,路人常常冷漠相对,没有人愿意出手相助。这就反映了人们矮小的心理。他们不愿帮忙,并非出自于他们落井下石的恶意,而是怕给自己惹上麻烦。汤师爷就是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一个代表,当然,也谈不上担当。所以,在师爷最后死的时候,他对张麻子说,“你斗不过黄四爷”。但师爷却特别的善良,在生命 的最后,要求张麻子“不要回鹅城”。

这里面的鹅城,我不知道,意图是否是在说明,那个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就是在张麻子攻黄四爷的碉堡的时候,张麻子当众砍掉了黄四爷替身的头,大家才一哄去了黄家。真的黄四爷没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 的攻下了黄家的碉堡。这说明,在对待恶霸的时候,不是大家没有能力将他打翻,却是因为大家胆怯。

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关于张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张麻子叫张牧子,是跟随将军打仗出身的战士。因为军阀割据,自己不愿委身于人,所以落草为寇。人们以为是土匪就不能是张牧子,理所应当的是张麻子,张麻子脸上不应该是干净的,他就应该是满脸的麻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要顺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呢?天才眼镜狗观后感小时代3观后感---时代不小反而很大让子弹飞经典台词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8篇

鹅,在有些地方就是“呆瓜”的别名,电影把故事发生的地方起名叫“鹅城”是有其深意的,“人傻钱多速来”的典故估计出自“鹅城”,哈。

电影中角色的身份表象和实质是倒置的,县长,那就是长官领导,代表的是本来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其实却是花钱买的官真正的目的是捞钱根本无所谓什么公平正义;乡绅,本来应该是被县长管理的公民,其实却是真正管理县长兼管理全城老百姓的恶霸;土匪,应该是恶的代表了吧,却原来是个侠盗,只为义不要钱。可见在某些特殊时期,身份的传统意义上的表象和其内在实质原来可以竟然大相径庭的,某些特殊时期指的比如电影说的北洋时期,那时是乱世,而现在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反差当然是不会有的。所以现在呢,领导就是领导,公仆就是公仆,显贵就是显贵,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官不用买,钱不用捞,盗没有侠,天下很公平到处是正义。

在鹅城这个地方,因为全城基本上人人是鹅,又恰逢乱世,所以呢,县长是恶的,乡绅是恶的,老百姓是懦弱的任人宰割的,县长和乡绅合法地打着正义的旗帜从老百姓那里捞钱,剿匪慈善帮助受灾地区群众,等等,所谓的监督还是落在县长和乡绅的手里,老百姓如果不支持呢,就说你是落后群众,如果出言质疑呢,就说你是散布谣言谋图颠覆,抓起来判你个十年八年,外城给个奖也不能去领,外城批评一下呢就说是鹅城自己的内政,所以你说鹅城里真的全是鹅还是全都被吓成了鹅?

谁都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叫公平,光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鹅们不会为了别的鹅的正义和公平去牺牲自己,所以等到自己的公平和正义被侵害的时候也不要指望有别的鹅会挺身而出,这是事实,这个事实也成了恶县长和恶乡绅们做恶的动力,当县长们乡绅们勾结起来的时候,单个的鹅就是弱小的个体,尤其当鹅们“自扫门前雪”形成习惯的时候,县长们乡绅们再怎么做恶都可以是没有顾忌的。除非,除非出来一个张牧之。张牧之当然是了不起的,是侠盗,更是英雄,那些鹅、那些本来不是鹅却被吓成了鹅的鹅需要的一个张牧之这样的人,需要打响第一枪的人。

让张牧之为之行动的根源是他的理想主义,公平和正义就是理想主义,公平和正义正因为少所以才成为了理想,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当然是很崇高的,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女人,说不定哪天死了还会被阴谋者泼上污水永无真相,张牧之最后是胜利了,但他的兄弟们也全散了,喜欢的女人也跟自己的兄弟跑了,他赢得了正义却失去了全部,很残酷,但这确实是理想主义者经常的下场。何况,他离开了鹅城,那么下一个来鹅城的县长和城里剩下来的乡绅比之前的那个又能好上多少呢?张牧之这个英雄的命运,比之普通的鹅,尽管被人欺凌,但有饭吃,有衣穿,晚上可以抱着老婆睡觉,哪个究竟更幸福一点呢?

这个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对恶噤声无异于是对恶的默许,对恶的默许无异于是恶的帮凶。鹅城里的每一只鹅如果都不做恶的帮凶,恶怎么可能生存呢?恶无法生存了鹅城怎么还会需要张牧之这样的孤独英雄呢?更何况就算出了张牧之这个英雄鹅城就真的永久性地解决了恶的问题了吗?

鹅怕被恶报复所以才会噤声,那每只鹅怎么才能做到不对恶噤声呢?如果县长是每只鹅投票选出来的呢?选票就是鹅的发言,罢免权弹劾权就是鹅们另外一种发言。这样的发言不用害怕被报复。看官你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所有的鹅都不噤声了,天下还会有恶吗?

姜文是我第一欣赏的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本人口味重没有办法,这部《让子弹飞》我等了大概有三年,前戏三年,昨天给了我120分钟的高潮,总体上还算满意。音乐用的全部是《太阳照样升起》里的音乐,这说明这两部电影有暗中的联系。我很喜欢《太阳照样升起》,中国电影史上姜文的《鬼子来了》《太阳照样升起》会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教父级的。

电影是好东西,它有效地传播了思想,《让子弹飞》用非常娱乐非常雄性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这个如何得到公平正义彻底战胜恶势力的法门。

那就是:不要靠英雄,要靠自己。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9篇

20XX年贺岁档最大赢家毫无疑问便是由姜文导演的贺岁大片《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从一上映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其票房最终以亿圆满收官,击败《唐山大地震》成为华语电影内地票房冠军。

《让子弹飞》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年间,在地处南部中国的鹅城内,土匪、骗子以及恶霸之间的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部影片能获如此巨大的成就,归功于影片将演员演技、艺术手法、音乐效果、拍摄技巧与故事的深刻主题完美的融合到一起。

整部影片在演员阵容方面,可谓是群星汇集。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明星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出,光是这点,就值得我们关注到着整部戏。尤其是能得到三位影帝级人物加盟。导演姜文以及制片组邀请到内地华语影坛传奇男星葛优,这是葛优与姜文的首次合作,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让子弹飞》中南国一霸黄四郎的扮演者是由华语顶级巨星周润发出演。姜文、葛优、周润发三位男明星都是数一数二的实力派战将,是票房的给力者。三位重量级演员将影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鲜明个性演得淋漓尽致。姜文演的张麻子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豪侠,嫉恶如仇,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匪,更像是《水浒传》里那些梁山好汉,劫富济贫。假师爷马德邦的扮演者葛优,将一个江湖骗子的角色演的可怜可恨可爱,充分发挥了他的喜剧风格,让观众笑声不断。本片中的反面人物黄四郎,周润发给与了他大哥的霸气,将人物恶霸的形象表演的十分到位。

在时长132分钟的电影中,精彩镜头层出不穷。尤其是大规模的正面激战,把整部电影的紧张刺激氛围都带动了起来。在电影的开头,是一段轻松的画面。真师爷、真县长以及县长夫人三人同坐一辆马拉的火车边吃火锅边作诗,画面和谐安适,本来是快乐地上任。可就在此时,整个画面一转,土匪袭击,枪声四起,火车脱离铁轨,从天际飞过,“嘭——”的一声直接冲向水中。开心上任的县长,此时沦为土匪的人质。前后两个镜头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整个情绪从平静直接奔向紧张刺激,达到了第一个兴奋点。刚看开头,可能大家对张麻子的印象仅是停留在他是一个土匪的层面上,只是将张麻子当做一个劫财的匪徒。但在随后的电影中,随着电影的深入,对人物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张麻子原名张牧之,曾经追随蔡锷将军,在北洋战乱后才迫不得已落草为寇。他虽然是悍匪首领,但他却是一名有正义感的豪杰,他劫的都是奸商土豪的财物,劫来的财物也不是一个人占有,相反,他将所劫的钱财都分发给穷人。张牧之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身处乱世,却重情重义、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北洋豪侠的形象。在影片中,张麻子在百姓面前,讲过一句经典台词——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这句经典台词体现了鹅城需要公平,不能让黄四郎这样的恶霸踩着百姓的躯体谋钱和权。除此之外,也是对我们现今社会中需要公平的呼喊,公平这一思想在我们国家的政策上有所体现,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这部影片重新提及公平这个概念,是有其道理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将公平的思想贯彻于实践,让公平之事惠及人民大众。

在本片90几分钟,真假张麻子进行枪战的时,导演为画面配上了一首轻快的背景音乐节奏,使得原本激烈的枪战显得轻松活泼。不像其他枪战片那样,配上紧张的音乐。这可能与它想凸显的喜剧元素有关,想给观众片刻的轻松,然后为后面彻底打垮黄四郎的紧张氛围服务。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用到了音乐特效,这些音乐使得影片不显得乏味无趣,也使得影片更真实,它能调动观众的听觉神经,令观众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整部电影的每个片段衔接的很自然,每个画面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显得很真实、自然。这些离不开导演高超的拍摄手法。例如,在枪战中的骑马镜头,它采用了跟摄的拍摄手法,能真实的捕捉到骑马射枪的全过程,是每个细微之处都显得自然。在这部戏中,张麻子、马德邦、黄四郎三人可谓是影片中的核心人物。所以,他们的很多画面采用了象征性极强的特写镜头。譬如,假师爷和黄四郎深夜谈话,对两人面部表情的特写。通过特写,将黄四郎的狡诈、恶霸气息体现了出来,尤其是眼部表情,黄四郎挑眉的动作等。一部优秀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拍摄手法包含了拍摄角度、景物选择、特技摄影、显微摄影等。这些拍摄手法是否能够巧妙融合,这些取决于导演的经验和能力。《让子弹飞》的成功能够反映出姜文拍摄手法有其高明之处。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0篇

把《让子弹飞》好了几遍,感觉电影确实,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扛鼎之作也不为过。所谓“长袖善舞”,一部游走在政治和娱乐边界线上的电影少不了关注的眼球,其能将贺岁的外衣披得如此。无论如何,比起一些忽悠观众的所谓“国产大片”,《让子弹飞》可不止高了一个档次。

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可谓,其中难免有一些有矫情之嫌,自己只想从剧情和历史这一谈谈。片中一号反派黄四郎掏出一颗炸弹,宣称“made in USA”,而且在整个南国只有两颗,一颗是在武昌起义爆发的那天爆炸,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黄四郎的出身,试想一个张口闭口洋文,一身洋装的人,还一颗如此的炸弹,这还是的恶霸吗?联想到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我们能做出一个猜想:黄四郎原来就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估计当时还是革命的骨干,但在推翻清王朝后腐化,以致沦为地方一霸·,干起了贩卖的勾当·····这个与历史书上关于的一对照,倒是蛮符合的。

到影片的上下情节, 姜文扮演的假县长去黄四郎府上时,黄四郎假惺惺的认错,还让姜文当自己的介错人。那么介错人是什么?原来小日本要剖腹自杀时,估计一下子剖不死,还可能由于剧痛死得,形象,所以一般找个第二方,在自己剖腹的一瞬间将自己的头砍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介错人,一个恶霸连这也懂!这足以说明黄四郎有留学过日本的背景,而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也是在日本的东京创立的,这就更表明黄四郎早年有投靠革命的,而且这人文化一定不低。然而奇怪的是,一介土匪张麻子不但理解了介错人的,还指出介错应该用短刀。就来了:张麻子又是谁?他怎么也明白这里面的意思?

接下来黄四郎的一番话更耐人寻味,大致意思是说自己曾经在十年前在酒桌上见过张麻子,“恰如今时今日”,第一次看时以为这只是黄四郎的一句玩,通过恫吓那位假县长,希望能看出些破绽。后来发现没那么,因为后面张麻子对葛优说自己早年曾追随松坡先生门下,松坡先生就是蔡锷,当初袁世凯夺取革命时,在小凤仙的帮助下,在云南发动了护国,成功地推翻了袁世凯,蔡锷也曾经旅居日本。而张麻子追随过松坡先生,那他到过日本的可能性也极大。到这里,貌似一切都顺理成章。当初张麻子跟随蔡锷来到日本时,与孙中山相会,而当时黄四郎也是革命党的成员,所以才会有酒桌上相会之说。而为何黄四郎认出了张麻子而后者似乎没有认出对方呢?或许是当时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的缘故吧,亦或是张麻子也认出了对方,但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年同为革命战友的两人如今殊途同归,而且至少有一人认出了对方,那为什么黄四郎没有立即揭穿张麻子假县长的身份呢?这也是影片中比较理想化的一部分,或者说由于黄四郎权势实在太大(从后面的“草船借箭”可以看出),他更愿意像耍猴一样看看自己的昔日战友有什么花样对自己吧。

最终呢,张麻子凭借着人民的力量消灭了黄四郎。注意到影片中老百姓的打扮是清一色的光膀子黑裤,一致的就像个代号。这些人是可怜的,一直受到压迫却始终没敢反抗,即使张麻子等数人呼号了半天也没有人响应,最后来到黄四郎碉堡的也只有一群鹅······可一旦他们看到了黄四郎被斩首(虽然是替身),他们的破坏欲便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出来,山呼海啸着冲向碉楼,注意到最后一个拿枪走进去的那个瘦小的人了吗?连这样的人都拿起枪去“革命”,一方面说明黄四郎罪恶滔天,另一面也具有莫大的讽刺性,张麻子一句话非常精辟“谁有利就帮谁”,我想这句话里面也隐隐包含了导演的不平和忧虑。《丑陋的中国人》里曾讲到中国人时常表露出的极端性,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从“打倒孔家店”到““””里的红宝书,都说明了这个观点,而“中庸之道”和“一不做二不休”似乎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导演将民众符号化,标记化,就是对人民时常表现出的麻木和歇斯底里的破坏欲表示出忧虑,一个受到不良诱导的民族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历史已经多次重演过这种悲剧。虽说导演对人民的观点比较消极,但他希望民众表现出更多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想法却是值得嘉许的。

其实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比如葛优同学说“这个县的税都已经征到20XX年了”,比如黄四郎同学在被抓后痛心疾首地对张麻子说:“你毁了我五代家业啊”,最诡异的是片尾“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呵呵,看得出导演可不光是在说民国的事,更有借古讽今之意啊!真奇怪这这些元素如何能逃过广电局的审核,还是天朝已经与时俱进,容许这些小想法登堂入室了?

张麻子有一句话:“他们相信一个土匪如果叫张麻子,脸上就一定有麻子,他们永远不会相信一个土匪会叫这么文雅的名。”正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这句话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始终适用。因此,正确的历史观的培养,是不能仅仅依靠历史书本的。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号称正面战场第一大捷的平型关大捷,其杀敌人数其实就变更了三次之多,由当初的过万人改为三千余人,又改为一千余人······而根据日本的史料呢,日军伤亡两百余人,八路军伤亡一千七百余人,对比当时双方的武器差距,谁的资料更有说服力一些呢?而一些电影里讲到日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更是子虚乌有的事。实际上,日军的武士道宣传极其成功,除了后面成编制投降国民军队以外,几乎找不到活的日本俘虏,连一支完好的枪都难得。在这里,教科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宣传的工具,而历史的真相呢,则被悄悄地掩藏了。在这场民族战争里,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阵亡数十人,军队伤亡过百万,而共产党军队则有长征结束后的十万人悄悄发展壮大到百余万,也正是通过抗日战争让共产党有了与国民党较量的资本······其中缘由,不再赘述。 当然,在这里并非为国民党开脱···国民党腐朽的领导阶层决定了其必然无法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我想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和正视真实的历史,最起码这能还百万战死沙场国军将士一个公道吧。

影片最后,可以说革命是取得胜利了,然而张麻子的兄弟却纷纷选择离开他。其中一人说“和大哥在一起觉得累”,为什么觉得累呢?因为张麻子似乎总是考虑大义的问题了,真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送来的金银珠宝也分文不取,他的兄弟觉得这让人难以接受。在这里,张麻子就被刻画成一个斗士,一个敢于挑战压迫剥削的斗士,他的兄弟当初跟随他(当强盗油水多),而当有人流血牺牲,革命胜利后,选择离开过好日子也是明哲保身之举。他们未来会如何?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黄四郎?这些都是未知数。唯有张麻子这个斗士,始终未曾变更他的信仰,他的存在是为等待不平等的消失,而这也正是导演所向往的一个完人形象。

至于电影中的一些比较____的情节么,或许陈坤同学那掏裤裆的动作能理解成“底气十足”吧,还有葛优同志的“扯蛋”论也极为经典啊,也多亏了葛优,才让这颗带火药味的子弹裹上了一层糖衣。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1篇

“有这个能挣钱不?”“能。”“有这个能站着不?”“能。”“这俩搁一块,能站着把钱挣了不?”

片中没有正面回答,可答案是能。这一次,姜文就是站着把钱给挣了。《鬼子来了》——姜文满足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却没能博得公映权;《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最文艺的片子,可观众愣是十之有九没看懂。九年之后,姜文气质没丢,同时用132分钟在影院彻底打通了观众的任督二脉,他给你的不仅仅是一场没有冷场的感官盛宴,他更是凭自己的能力带你一同狂欢。

看完电影,我能联想到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是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前两者没和女性观众一同看过,不知她们的感受,可这一次,我在影院中听到了后排来自女观众们的欢呼叫好声。火车、火器,这些发着光的铁制品,姜文影片中典型的雄性崇拜成分再一次显露无疑,满口脏话的土匪却不会让观众觉得讨厌,这不是单纯的男性魅力,这更多地是姜文的个人气质,导演风格。他打飞出去的绝不是子弹,是宣泄的荷尔蒙。

一部在两个内始终保持高潮的国产商业片,许我见识少,这真的是第一次。如此,走出影院那一刻给再多疯狂评价都是无可厚非。

一个好导演手下没有演不好的演员,因为他们的都是最适合的角色。发哥和葛大爷这样的演员,那没得说。请允许我提两个人,陈坤与张默,此二人不曾塑造过很成功的角色,可他们却把胡万和小六子演出了味道。这是导演的能力,也还是导演的魅力。

这是一部好的中国出品的电影,却不是一部好的中国电影。这是姜文第一次拍《英雄》式大片,却一洗之前《无极》《黄金甲》《夜宴》一干国产大片的前耻。可归根结底说,这是我们中国电影该走的路么?

此时没有答案,本片在档答案就是姜文站着把钱给挣了。

片中姜文骑在高头大马上沿着铁路奔远的时候,他给观众的是一个落寞的背影。那一刻,没有能与他比肩国内导演,而他的路依旧在远方。姜文很聪明,他把他的优点放大到最大化,弱点放在最低调的位置上。于是大家都为姜文所折服,因为十五年来,他的四部电影,无一不强烈地带有他的风格。冯小刚拍《大地震》的时候曾说自己是能拍出让你笑的影片,也能让你哭的导演。可是,哭片中,冯导您鲜明的个人风格何在?再如陈凯歌,《梅兰芳》、《赵氏孤儿》,哪里是仅有半场好戏这么简单,当年《霸王别姬》中您老的那种贵族气质今何在?可见,想赢,不光要有枪,还要有脑子,有风格。

十年前的12月16日,轰动日本的《大逃杀》上映,虽不是北野武的导演作品,但不得不说此二人气质上何其相似。北野武纵横二十年始终都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近年他整理自我的三部曲即使不受好评,依然风格永在。北野武用自己的方式在日本电影繁华的时代里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他的日本电影,而姜文尚没有拍出能一部属于他的能感染世界的中国电影,纵然他站着把钱给挣了。

我们的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旗帜,不能只有姜文这一面,未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多种风格的中国导演的中国式影片的多点开花,引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电影人们仍需努力。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2篇

今年的国产贺岁片有很多,《让子弹飞》就是其中的一部。20XX年12月16日上映的它,便成为了最早与观众见面的贺岁片。

周末朋友约好一齐去看,原本有约的我并没有开口否决。正因应对孤身一人处在异地的她,我一向都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界限让我萌生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有时候会局促不安或是拘谨尴尬,那是一次又一次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

电影院我很少去,一是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正因在网上下载也是一回事;二是没人一齐看,正因一个人独来独往实在是有些寒颤。说起来这还是自己第二次上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次去的人更多,热闹得很。在第7排的位子上坐定以后,就是长达1个多小时的影片放映了。

乍听《让子弹飞》这个片名,多半认为是战争片,但是除了枪杀的场面以外,整部影片融入更多的的是喜剧元素。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骗子之间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一开场,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葛优饰),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在鹅城遇到南国一霸黄四郎(周润发饰)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让子弹飞》电影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拥有众多明星的加盟,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记录。姜文在片中饰演土匪张牧之,表现得既匪又痞,英雄气概十足,还有点儿民间的小聪明;葛优在片中饰演骗子老汤,他不说话都准能把您给逗乐;周润发饰演的是恶霸黄四郎,阴阳怪气的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去看看就知道了。

影片的平民风很浓,具有传奇色彩,不觉得就让我想起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同样是斗智斗勇,同样是语出惊人,同样是悬念层出不穷。书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是怎样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呢?即使是时刻久了,杨子荣与小炉匠那场舌战实在是精彩,直到此刻也记忆犹新,先发制人、故弄玄虚、乘胜追击,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最终让座山雕处决了小炉匠。

影片中的结局也一样,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欺诈百姓的黄四郎输了,输的很惨,但是到影片最后,却有一种失落默然出此刻自己的心头。百姓们为什么最后有勇气拿起枪杆对抗了?不是正义的号召,正因直到黄四郎的死讯传来,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他们才突然变得血气方刚,勇猛杀敌!胜利后大家为什么不欢而散、各分东西?老大哥张麻子最后成了一个人,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他显得茫然迷惑、一无是处,华丽的马车与颓废的老马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到底要何去何从呢?马车里隐约传来一阵阵说笑声,却还是静的可怕……

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从演员表现上来说,《让子弹飞》这部贺岁片都值得一看。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3篇

知道这部影片是很早的事情了,最最让我希奇的就是片名,让子弹飞2。让子弹飞?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周六上午,我们课题组的一位博士兴冲冲地来到我们办公试冬激情洋溢地向我先容这部片子,于是我被"忽悠"了,决定去看看子弹到底怎么飞。

《让子弹飞》高清版在线观看:《让子弹飞》DVD版在线观看:《让子弹飞》迅雷快速下载:枪战场景在电影中很普遍,一般是这样:神枪手潇洒地举枪,击发,于是目标应声而落。神!帅!爽!

不过,"让子弹飞"的场景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枪声响过之后,什么也没发生!

于是,质疑声起:"没打中?"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原来如此,这就是片名的来源。

仔细想起来,"让子弹飞一会儿"实际上是很正常的啊--无论距离远近,子弹必须要飞一会儿才行理论上是这样,当然,实际上也是这样--牛顿定律毕竟不是"忽悠"。

但是,电影中为什么没有这"一会儿"呢?

因为这"一会儿"时间很短?可以忽略?

NO!

因为人的天性是着急!我们往往"等不及!"

比如网瘾:

往往是现实中成绩不好的孩子轻易有网瘾,为什么?

以英语学习为例。现实中,他背了一篇好文章,他的英语水平会有所提升;不过,这一提升,必须是等到考试的时候,而且刚好考试的内容与他背过的文章紧密相关的时候,这种提升才能体现出来!然而,网络游戏中不同,只要进进游戏,就会有无数的怪物随机地找到他(考试随时随地),而且,每打一个怪物,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显示经验值增加了若干,金钱增加了若干,距离下一次的升级还需要若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他会觉得网游中的努力是有效地,而现实中的努力是无效的!于是,一个迷恋网游的正反馈与讨厌现实中努力的负反馈同时形成了。

现实中,感觉不到努力的效果,于是更加不努力!于是,越来越差,越来越郁闷,越来越逃避!宅男宅女诞生了!

虚拟世界中,随时的努力就会获得第一时间的反馈,于是更加努力(或者说沉迷),于是更加成功,于是有了满足感,于是无停止地沉迷于网络!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于是,网瘾成了一种病,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我们忘记了这"一会儿"!忘记了即使是子弹,他也需要飞一会儿,才能到达目标!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4篇

夫人说:我只做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无所谓。

妇人如此,那些光膀子的老百姓,也如此,谁赢,他们帮谁。

满街枪弹在你手,十成白银在碉楼。

张麻子打黄四郎,三个回合。

回合一,张发钱/黄收钱,激发老百姓的怒气。

回合二,张发枪/黄收枪,激发老百姓的勇气。

回合三,张带着兄弟攻黄的大门,打了一夜的枪,老百姓一个来做帮手都没有。我原来觉得敌人太强,根本打不过,张麻子说要先得打,打才能有可能打过,不打永远打不过,打个铁门,得让群众听到响儿。

让子弹飞一会儿,“勾出他们的怒来”。摸过钱的贫民,不会愿意再当贱民。开过枪的奴隶,不会愿意再当奴隶。

但,还缺一个时机。

张抓了黄的替身,大喊,“抓住黄四郎了”,时机就到了。

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半夜偷偷捡,到最后人们发现黄四郎被抓了,群起而攻之。大家都不愿做雪中送炭,唯独愿锦上添花。有人兴奋地高呼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真的黄四郎反而被人当成假的替身了。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恐惧。

而对于百姓来说,他们畏惧的也根本不是黄四郎本人,而是他们脑海中的那个黄四郎,而一旦看到自己脑海中营造的那个“黄四郎”被打倒,老百姓一旦真正拿起枪冲向黄四郎家,那个千疮百孔的铁门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力量的。

老百姓总觉得,只要我们讲公道、凭良心,把肚子剖开给大家看一颗红心,我们就能赢,其实呢,人家根本不想和你讲道理,人家管你红心黑心,人家只想要你剖开肚子自杀,死的像个傻瓜。

聪明人马邦德,一会儿冒充汤师爷,一会儿冒充张麻子的亲娘舅,一会儿认黄四郎为恩人,但他永远和赢家坐一伙。书呆子觉得,只要我们自私一点,明哲保身一点,装糊涂,和稀泥,假装参与一下,赚了钱就跑,总能活的很好,谁知道历史的洪流翻脸不认人,脑臀分离,它就炸得脑臀分离。某种意义上善良是弱者的特征,不利于生存竞争,注定要被淘汰的。

黄四郎是一个坏人,别人是流水的县长,他是铁打的老爷。张麻子也是一个坏人,杀人劫货,自己还假冒县长。坏是一种竞争优势,是进化的必须,他得熟稔规则,还得有足够的勇气去打破它,然后要有强大的心智来保护自己不受社会道德的反噬,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摆脱负罪感。

张麻子值得敬佩,他要实现的目标有三个,即公平,公平,还是公平。他是一个人站着把钱赚了的人,我们普通人能趴着把钱赚了,就不错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5篇

看完电影,印象较深的是一段经典的对白:

葛优问:「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

姜文回应:「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之后姜文拿出手枪问是否能挣钱,葛优回答:「能挣,山里」

之后姜文拿出惊堂木问是否能挣钱,葛优回答:「能挣,跪着」

最后姜文说两个加起来能不能站著把钱挣了,才让葛优无法回应。

被周润发、葛优和姜文三大影帝的组合吸引而来,原本只当成单纯的喜剧电影来看,细品却看到了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思索良久,感悟颇多。这段讲述买官和挣钱的部分,很大程度上讲了现时中国的官场腐败情况。随波逐流成为贪官,只有像姜文那样两者兼备才能站着挣钱。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片,因为电影中一些片段涉及到色情跟暴力,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但其实,影片中的暴力只是在剖腹的场景时才有大量流血画面,而至于情感方面也是点到即止,许多此类情节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还有剖析社会阴暗面的暗示,一些青少年并不见得能深刻理解,即便看懂也不见得是坏事。在我看来,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承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动逃避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永远生活在自己所认为的美好世界里,所以在遇到一些现实性问题时很容易就会束手无措,甚至只是想着逃避。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6篇

《让子弹飞》是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该电影从一开始就由主人公喊出了“让子弹飞一会”的影名,显得直白又夸张,但是一路看下来,我要又从中看出了深意。电影讲述了北洋年间,一位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干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并冒充已死于非命的镇长到鹅城上任以获取油水,被劫来帮助张牧之的师爷老汤——葛优饰,实为新上任的镇长。葛优与“镇长夫人”刘嘉玲在途中被“马匪”姜文所劫,葛优为求活命,不敢透露自己真实身份假冒死去的汤师爷,镇长夫人也顺势成了“寡妇”。姜文一边觊觎着夫人的美色,一边带着葛优一行人行进到镇上,与当地的土豪恶霸——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斗智斗勇。黄四郎并非是普通的角色,他有钱有势亦真亦假富有谋略又心狠手辣,手下更是有仗势欺人的小喽喽一批,这些使得他在鹅城称霸一方,已经成功逼走多任的县官。两个旗鼓相当的人物相争,必定有所伤亡,过程也必定波澜起伏。

除了新颖别致的电影情节,该部电影的精良制作也是令我欣赏的原因之一。电影一开头,土匪们纵马跃出山林,那一组日光下漂亮的移动镜头,配上哒哒的火车轰鸣声,马上就出来那种中国近代特有的氛围。一部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就可以奠定整部影片的风格,《让子弹飞》开头的几个镜头,就证明了其在想象力这一点上,不同凡响。

数匹骏马拉着火车头奔驰在铁路上,火车头上还冒着蒸汽,原来是车里的人在吃火锅。这体现了影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创造力,就是电影的思想。因为我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我对电影的年代特别敏感。也曾因此吐槽过许多的年代电影,但《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却成功营造了民国初年的感觉,真实且带有朴素的美。电影中有这么一段,麻子、师爷和黄四郎围坐在一起商讨剿匪大计。几个人各有各的算盘,帘子后却是黄四郎三个手下的生与死。而麻子问汤师爷“什么是惊喜”的桥段,看似好像一句话来来回回地问,却将麻子和黄四郎的对弈不断推进升级,很是精彩!电影的高潮是两班人马在山林中的打斗,不过寥寥数人,却觉有千军万马,这也是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的效果。李安说,电影有几个要素,思想,感情,运气,技术,最后是个性。《让子弹飞》除了集结了思想,感情,运气,技术几个因素外,最多的就是个性,一种霸道的自恋自信。从张麻子,也就是张牧之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可以用醉卧美人膝,醒斩仇人头,手中刀一把,快意雪恩仇,来笑容他这么一个角色。

影片的结局有些令人惆怅,兄弟们都有了要去追寻的东西,张牧之迷惘了一下,我看出来他的不舍,干儿子小六子已经不在了,现在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们也要走了,面对着夕阳火车,张牧之一定是在思索着自己的去处。

作为学历史的孩子,我也看出了一点真实的东西。片中麻子、汤师爷和黄四郎看似三个不相干的人,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位主人公都曾提到20年前,17岁和辛亥革命。这三个人17岁的时候都曾投身革命。而后张牧之成了马匪,老汤成了官骗,黄四郎成了恶霸。20年前,这几个革命者为了不同利益走到了一起。20年后,他们再度聚首,为的还是既得之利。另一方面,当时所处环境,在高压、剥削和严重的不公下,民众所表现出的不是反抗却是胆怯,人人都害怕出头就会被打击,这也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当时的愤怒。但人们却在确信胜利了以后冲进黄老爷家抢劫,这种行为更是酣畅淋漓的体现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素质——胆小自私,但是没有办法,即使是这样也要费尽心血去救赎而非放弃。

优质电影需要精良的技术、张弛有度的情节、通俗又有内涵的思想。电影需要这些东西,比如,《美丽人生》的乐观以及对明天的向往对爱人亲人不变的爱;《泰坦尼克》中单纯的,不顾一切的包容一切的爱情;《辛德勒名单》中对弱者的怜悯,超越国界的人性关怀;《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对未来不灭的希望,对不公的忍耐和冷静;等等,很多影片都是因为有这样不朽的灵魂作支撑才能成为不朽的经典!我觉得,《让子弹飞》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的亲睐,也与电影中诠释的那种小人物的正义感分不开。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7篇

让子弹飞情节紧凑,没有冗长拖沓,爽的。演员表演到位,没有应付差事的,爽的。还有对国内电影产业以及审核制度的反讽,爽到家了。

我从几个情节方面说说我看到的东西吧。

姜文在拍子弹之前一共导演过三部电影,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不是《举起手来》),还有《太阳照常升起》。其中《鬼子来了》就应是他最心爱也是最费心血拍出的电影(猜测)。费时六年,但是较为无赖的是这部电影在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却被在国内禁播,讽刺吧。

电影中有一个小六,是姜文最心爱的儿子,也是最早惨死的一个,死的很壮烈,让我想起来费时六年拍的《鬼子来了》,而逼死他的是黄四郎,那也就很明白黄四郎土豪所暗喻的是什么了,不错,是国内电影电视行业审核机构。而整部电影讲的主要故事就是张麻子和黄四郎的斗争。电影一开始师爷和张麻子对话之中有关于当官和挣钱这么一段。精通官场的汤师爷让张麻子要老老实实的跪着才能挣钱,而张麻子却非要站着而且要把钱给挣了。真TM的像姜文的作风。姜文的四部电影我印象里没有一部是加了广告的,没有一部是跪着拍出来跪着上映的,都是铁铮铮的站着。这部影片讲的就是姜文的斗争。(题外话,虽然汤师爷是葛优演的,但是我却越看越像冯小刚,早上看了一点《非2》,感觉冯小刚想把他拍成电视剧了。)

汤师爷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主角,每次他都把最好的赚钱和保身的办法告诉张麻子,他是游离于官场的高手,他好像此刻影视界那些会混的人代表,总之知道怎样的赚穷人(屁民)的钱,当然是和黄四郎等豪绅勾结的了。还记得汤师爷死的时候吗?身下堆满了银子,是死在钱堆里的。

县长夫人从始至终都给人感觉有些神秘的样貌,但是却始终没有大的动静,直到最后死掉。像不像《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姜文作品的口碑和票房都不尽人意的电影?

黄四郎。影片中反面BOSS,手下有利害的爪牙,还有替身,主要还有他不会主动的出击,更多的时候是在你想做什么的时候给你添难加堵。和国内电影产业审核的那些BOSS是不是如出一辙呀?他们从不需要主动出手,甚至至今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动画片被禁播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禁播的,只知道有一个类似爪牙的部门叫广电总局,替身就不用说了。而他们都是等到那部电影要出来了或者那部电视剧动漫火了很多人想看的时候他们才给禁播了,在背后偷偷的捅刀子的事情他们是经常并且擅长做的。

只看了一遍,很多东西细节都不记得了,只能大概说说看完之后的想法,都是自己想说的,不是代表别人说的,可能姜文什么都没有想,就是看到原著就想到了这部电影,我就是跳梁小丑,跳跳而已,步子跳的大了的话,也是我自己扯着蛋。

继续说,影片要结尾的时候,姜文和三个兄弟城巷里大呼“杀四郎,抢碉楼”,让P民们一齐攻占碉楼,推到碉楼的大门。只可惜P民们都很懦弱,第一次捡了银子还要交给四郎,第二次的武器拖了好一阵才拿,而且拿了之后最后也没有和姜文一齐冲向碉楼。P民都胆小,其实他们何尝不想攻下碉楼,只是有潜质有胆识的人毕竟有限。

结尾碉楼被攻占,黄四郎死了。如果姜文是想隐喻影视产业的话,我坚信这只是他对这个产业的一种完美期望:碉楼的大门原来很薄,文重重的在上方打下了一个问号,告诉后面的兄弟:“把你们的子弹,从那问号的点里打过去”。这扇门很薄,只要打上去的子弹都能穿过,姜文是着实的像上方开了几枪,用的是自己的作品,如果你还没看到从那扇门里透过的光的话,那么,让子弹飞一会儿。

愿意愿成真,并且为之发奋。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8篇

枪已经响了,火车里面的官老爷还在纵酒欢歌无知无识──因为子弹还要飞一会儿。这样一种看起来不过是逗趣的场景,却可以激发观众狂热的想象:平静的背后蕴藏着追求公正的力量,子弹已经在天空中飞,狂欢的时刻随时可能降临。孤胆英雄与土豪恶霸、官商勾结与资本强权、功利主义的群氓政治与理性主义的斗智斗勇„„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似乎容纳了从1789到今天这个所谓“漫长的20世纪”的所有关键词。

与此同时,血腥的杀人场景、撩人的肉感画面、侦探片的重重悬念以及故作高深的艺术片的启蒙对话,这部电影又调用了众多商业电影的叙事元素,绚烂的色彩、夸张的镜头、令人捧腹大笑的台词、诡谲多变的故事„„这些“傻乐主义”时代常见的电影诱惑手段,却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显示出超乎寻常的视觉征服力。

显然,《让子弹飞》创造了中国电影商业化之后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型电影:寓言体电影。通过荒诞的表演、搞笑的场景和悬疑的情节,显示对当下社会政治现实的理解和观察,乃是这种电影的叙事魅力所在。一直以来,导演们总是为自己的电影进行一种“票房辩护”,言下之意就是“我也想搞艺术,而且,一定搞得很棒;但是,观众不喜欢啊,没有票房啊,没有投资啊”,似乎商业片的价值内涵只能是《大笑江湖》的傻乐或者《山楂树之恋》的矫情。赵本山雄赳赳气昂昂的“收视率第一就下跪”的言论,似乎让那些批评娱乐文化的人们只能大眼瞪小眼无言以对。

《让子弹飞》却可以举重若轻地把社会批判和反思的内涵与商业娱乐的举措融为一体,可以在每个情节的背后,激活观众的现实联想和社会体验。豪绅黄四郎与“土匪”张麻子坐在椅子上,淡淡地看着群情涌动的人们急急惶惶搬动黄家的东西;黄四郎不能理解张麻子冒险鼓动人们进行这场革命的目的:到底为了杀了自己报仇还是为了自己的钱呢?他问张麻子,“我”和“钱”,哪一个对你重要?张麻子告诉他:“没有你对我最重要。”

显然,姜文身上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冲动造就了这部电影隐藏的寓意:消除流氓化资本逐利的霸权,恢复平民平等的社会秩序;与此同时,姜文又在电影中显示了他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的高高在上——普通的百姓就是“谁赢就帮谁”,是一群受利益驱动的乌合之众,所以,他可以昂首挺胸地把“替身”毫不犹豫地砍死。

在这里,我们看到,《让子弹飞》的意义,不能够在电影本身构造的故事中来解释和理解,而是必须回到每个人生活的现场去想象和阐释。这正是寓言体电影,甚至是一切寓言性的艺术作品的典型特点:无论怎样的荒诞不经或者离经叛道,只要回到现实社会的生活境遇中,就立刻变成了可以读解的、童话一样清澈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说,《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的成功恰好在于它的离奇的故事背后,隐含着对现代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焦虑的展示的欲望和化解的冲动。不妨把问题反过来去追问:如果没有严重的贫富分化、如果没有流氓化的资本机制、如果没有普通人生存的无权焦虑、如果没有循规蹈矩的现代生活,如何能有姜文这部电影所能激活的那种五颜六色的“政治想象”。作家蒋方舟这样戏谑《让子弹飞》:“姜的牛逼之处,在于这片毛粉见毛,美国粉见华盛顿,改良派见改良,革命派见革命,民粹们见民粹,屁民见救世主„„各派都喜闻乐见觉得替自己说了话。”

不妨说,现实社会的焦虑和压力,养育了人们用一种寓言的方式编织故事的可能性;反过来,也是置身于各种矛盾和烦恼中的草民们,才能在一部搞笑的电影里面激活自己如此丰富的政治幻想和阐释热情。

正因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让子弹飞》会带给人们如此痛快淋漓的阅读欢乐:通过一种“暴力快感”的叙事,带给观众隐秘的快慰。在电影中,姜文(张麻子)把枪狠狠地拍在桌子上,说,我就是要用这个家伙站着把钱挣了。于是,干干净净地消灭、酣畅淋漓的行动、迷茫中果断地处置、崇高而冷静地革命煽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的题目,已经在暗喻了它所提供的美学快感类型:没有什么比暴力的戏谑性的展示更能让观众满足的了;与此同时,电影还给这种暴力披上了一件合乎道德诉求和现实欲望的外衣:消除贫富的差别、恢复公平的世界。

简单地说,一部寓言体电影的成功背后,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娱乐化的奇妙的编码。《让子弹飞》的成功也就可以理解为,电影让平庸而又积聚着不满的“草民”,想象性地陷入到暴力狂欢和纯净的乌托邦情绪之中。

有趣的是,《让子弹飞》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成功运作,开拓了寓言体电影的典型形态。但是,却也正是在这里,这部电影无意中暴露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裂痕,而娱乐已经成为可以想象性地缝合这种裂痕的形式。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让子弹飞》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矛盾的寓言;另一方面,它的成功又构成了中国娱乐文化状况的寓言:用娱乐来激活现实阐释的热情,用快乐来代替现实反思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让子弹飞》在提供人们热情谈论政治和社会命题的时候,就把人们围困在娱乐的堡垒之中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19篇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土匪张牧之的一句对白,虽在整套影片中只说了两次,却引起观影者得思考。

这“一会儿”的时间正是要我们看出,土匪张牧之不是一般的土匪,财主黄四郎不是一般的财主。

张牧之在影片开场便大显身手,英勇非凡,显露土匪的凶残和霸气。

当张牧之进了鹅城当了县长时,却千方百计掠财主的钱,分发给穷人,让人刮目相看,并欣赏其英雄气概。

而黄四郎却处处笑里藏刀,心狠手辣,在他与张牧之的对话中,处处藏着阴谋,他给我留下的就是欺负穷苦百姓的奸诈小人。

而土匪并不是一般得土匪,是因为在张牧之介绍自己身世时,说他曾跟随蔡锷,也就是说张牧之是曾辛亥革命的战士。

而黄四郎也曾暗示说自己参与过辛亥革命。

两位辛亥革命得老战士,黄四郎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虽张牧之曾经当土匪,但最终他归于正途,掠走黄四郎得横财,发回给百姓,真正为百姓付出。

“让子弹飞一会儿”就是让我们看懂影片真正得内涵。

开场时让子弹飞一会,是让我们看清楚张牧之并不真正是一个凶残贪财的土匪,他也曾说“钱对我并不重要”。

而真正重要的是除掉社会上得腐败,除掉社会上贪权贪利的,像黄四郎这样的小人。

确实中国社会上那么多贪污案件,就是因为又许多这些贪钱的人,滥用自己的权利,让我们得国家到处存在这欺骗,不真实!之前在网上热疯了的一句话正是讽刺那些以权谋私的人,阻碍着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得人。

所以说我国还需加大力度打击这些以权谋私的事件,保障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多站出几个张牧之是所有人民得愿望,影片也正正寄托着我国的这种愿望,多点公平!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20篇

这几天终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让子弹飞》,“--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我这激动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静下来,细细回味着千头万绪的观影感受,在这里抛砖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让子弹飞》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场面、精良的制作、传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儿,一应俱全,而且质量上成,真正是让观众过足了瘾啊.

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忍俊不禁。某人曾经电话里给我学了一句台词;是重庆话!我就决定看看,确实实至名归!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给力,很给力!

而酣畅的快乐之后,却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慨,让人久久回味。

当张麻子成功地发动群众,搞垮了恶霸黄四郎,英雄的戏码正上演到高潮,掌声和鲜花都还来不及送上,并肩作战的兄弟却要散伙了,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奔向繁华热闹的大上海。这一幕,峰回路转,却又似水到渠成——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当英雄的,这世间有远比当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当回事的,普通人或许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着的那把椅子,盘算着把它划拉成自己的财产。甚至,这个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英雄,他更乐意享受的,或许是那一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率性不羁吧。

然而,子弹终究是要击中目标的,没可能飞个没完没了。再率性不羁的岁月,也是有数的,总会在某一个出其不意地的时刻戛然而止。

列车载着小弟们的欢歌笑语,奔向了他们新的梦想。孤独的大哥纵马随行。不知道他是快马扬鞭奋力追赶,还是驻足目送。惟有《送别》的歌声,余韵悠长。

一丝黯然,天鹰教育网一大学生活网丝怅然,一丝淡然,一丝了然……心中感慨,丝丝缕缕,无可名状。或许只有那温煦的阳光读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长路记取了,只有那苍茫的岁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陈奕迅《爱情转移》里的一句歌词:“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拿来为这个片尾做一个注解,竟也别是一番境界吧。

上网看过了许多关于《让子弹飞》的影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评说纷纭,正是《让子弹飞》在艺术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始终是要说点什么的。或许我是太过感性的人,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被深深的触动。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21篇

导演的灵感和才气,就像一口井,你储存的时间越长,再来打水的时候,打到的水就越多。如果井里才刚刚积蓄了一点水,就被打上来了,那么打上的永远只有很少的水。姜文十七年拍了四部电影,但是,这四部电影都像积蓄了很长时间的井水,一旦去打,就能打上需要用车装的水。这是我妈对姜文导演的评价。他拍的电影,只有这一部我看了,因为其他的基本上都不准在国内放映,因为它们挖掘到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劣根性。这部电影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影片的后半段,鹅城民众的心理,却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只做一定能胜利的事情,绝不为了良心或者道德这类东西冒险。麻匪去铲除恶霸的时候,无人帮助,但是当他们找到一个假的黄四郎杀了以后,这种心理就使鹅城民众蜂拥闯进碉楼,而本来真的黄四郎,也被当成了替身。欧洲人的本性,正好跟中国人相反。想当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有几分胜算?英德奥西葡纷纷帮助路易十六,甚至组建了“反法联盟”,这场革命放在中国能成吗?但是明知没有胜算,法国的“第三阶级”不还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支持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路易十六和玛丽安娜,迎来了光荣的君主立宪民主制度了吗?中国人呢?我们也有一幕场景,和法国大革命十分相似:戊戌变法。如果当时变法的时候民众们虽然知道胜算很少,也纷纷有啥出啥,支持变法,慈禧太后等一干守旧派就是有一万分本事,也照样维护不了封建制度了。中国人不但不敢去冒险,还富有阿Q精神。中国和日本苦大仇深,所以现在拍的那些抗日片里面,日本人是又笨、又蠢、又没有品德,那么这不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人也不行了吗?人家日本人那么蠢,我们中国赶跑他们还需要八年,那中国人岂不也蠢?如果我们拍抗日片时,把日本人塑造的聪明、狡诈、强大,但是最后我们打败了他,那我们中国人不就成了很有本事的人了吗?中国抗战八年,美国独立战争,抗英也花了八年。

同样是争取民族的强盛,民族的自由,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本性就不一样。强者不需要舆论宣传,不需要阿Q精神,不用骂阵,只需要致敌于死命就行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将军解放了约克镇,击败了那里的英军。英国人输了,但还是不服,于是就编写了一首歌传唱,歌名翻译过来就叫《傻帽美国佬》。华盛顿将军听见了英国俘虏唱这首歌的时候,非但不发怒,反而还鼓励他们继续唱,后来甚至还把《傻帽美国佬》这首歌当成了抗英军队的军歌。你们英国人连我们傻帽都打不过,不是更傻帽吗?而且,美国的珍珠港事件之后,全国震怒,但是他们在拍电影《珍珠港》的时候,却也拍出了日本人的人性、良心和品德。其中有一个镜头:一名日本军官正驾驶着战机准备往珍珠港投弹的时候,突然看见地面上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才五六岁。他马上从飞机的窗户里使劲摆手,示意那个美国小女孩赶快跑,别被导弹炸着了。等到那个小女孩逃走之后,他才按动了投弹按钮。中国人拍抗日片会拍这样的镜头吗?日本人也并不全是丧心病狂的疯子,他们也有道德底线,有良心,有人性。他们虽然残忍,但也有宽容、忍耐、慈爱的一面。中国人知道自己并不是强者,所以才要在舆论上大加宣传。我发现这一点是所有东方人都具备的特点,而西方人根本不知“面子”为何物。同样是法西斯,德国二战战败后,不仅态度诚恳地道歉,还赔钱、赔物,而日本人却死活不道歉,更别说赔钱了。如果日本人是因为战争后国库空虚无钱可赔,那么战后两国国民的态度则是铁证如山。

二战后,德国极度贫穷,国家分裂,但是德国人乐观积极向上,本着重建国家的理想,调动了体内所有的良心。一个美国记者二战后曾经去德国采访,他看到德国经济大萧条,街上的民众都显得饥肠辘辘,衣不遮体。但是当他把一块巧克力送给了一个两天没吃饭的小男孩后,这个小男孩马上义无反顾地把这块救命的巧克力给了他的妹妹。他的妹妹迟疑了一下,掰了一小块给哥哥,又掰了一丁点儿塞到自己嘴里,之后把剩下的一大块巧克力都给了街上的一帮穷人。美国记者大受感动,把身上带着的一整罐沙丁鱼都给了兄妹俩,结果这对兄妹把它带回了家里分给了其他弟妹。而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萧条中,抢劫事件频发,街上有很多人都在这时候被饿死。他们本性中最坏的一面在苦难中跳出来了,这就是东西方人的区别,东方人天然的劣根性。

看过脂砚斋评的《红楼梦》的人都会把读书者分为三级:“不会读者”、“少解读者”和“会读者”。“不会读者”赞《红楼梦》如何描写衣着体态、活动场景、诗词歌赋;“少解读者”赞《红楼梦》如何写作,探寻技法;“会读者”深究《红楼梦》之源,剥开外表,直探里面,发现此书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同样,看电影也可以分为“不会观者”、“少解者”和“会观者”。庸俗之人,看完《让子弹飞》仅仅是停留在赞其好笑,演员演技佳;“少解者”看完《让子弹飞》会赞其剧情酣畅淋漓,表达透彻;“会观者”,看完此部电影,则会赞其讽刺意味十足、一针见血,但又不失可观性,表达了导演理想化的世界。这部电影末尾有一段对话,是张牧之与黄四郎的对话,意喻深刻。张牧之说:“你认为,在我眼中你和钱谁重要?”黄四郎说:“我。”张牧之否认。黄四郎说:“难道是钱?”张牧之说:“你也不重要,钱也不重要。没有你,最重要。”在这部影片里黄四郎代表的是什么呢?强权。张牧之代表的是什么呢?姜文眼中的理想境界。而这里面的“师爷”代表的是什么呢?屈服。武举人代表的是强权下仅存的一点正义,而小六代表的是那种莽撞而没有心机的伸张正义的人,所以他死得早。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22篇

麻匪们靠吹哨来传递信息,说明在特殊环境里,有些话不能明说,明说有生命危险。在我看来,这不是商业片,不是文艺片,不是贺岁片,不是西部片,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明说有生命危险。

马拉火车是某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个时代美丽而又邪恶,变态而又畸形,仿佛癌肿上盛开的罂粟花,要么红艳欲滴,要么惨白可爱。它汲取一切生命的精华,用来营养恶魔的子嗣,占有一切资源和金钱,供恶魔挥霍淫乐,垄断一切媒体和信息,任恶魔粉饰或扭曲,还要杀尽一切反对者和曾经的追随者,最后只剩下一具干朽的躯壳,藏在火车里,伴着悠扬的歌声,驾着白马驰向漆黑的地狱。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想像,现实远比想像残酷得多,其实车里的人不过是流水的县长,马拉火车才是铁打的老爷。

有些电影要流着泪看才过瘾,因为不用流血。哭瞎了眼睛总比流干了血只剩下苍白的尸体要好,这也是现在狗比狼多原因。但有些问题只能靠流血解决,所以谭嗣同会死,留下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以秋谨会死,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以前不肯理解,还笑他们傻,现在我知道错了,麻木的灵魂只有靠勇士的血祭才有苏醒的可能,只是有可能。但是热血洒出去,要么赤化河山,要么制成偏方,也都有可能。赌命,我自知没有这样的勇气,因我爱惜我的血远胜过爱惜我的眼泪。醒得早的人,死得也早,有些人不是不醒,是不敢醒,正如鹅城的百姓一样。谁愿意拿自已的血去浸馒头?

佛山血印石的千古奇冤因鹅而起,《飞狐外传》借用,《让子弹飞》也借用,故名鹅城。刀进了肚子,凉粉为什么还是凉粉?这就好像在问窦娥:你的血为什么会飞到白布上?答案只有一个字:冤!鹅城其实是一座冤城,甚至连鸣冤鼓都被藤蔓缠满,所以张麻子来了要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我认为,人至少有三样东西值得以生命的代价去捍卫——自由、尊严、爱。而公平就是尊严的一部分,没有公平,何谈尊严,没有尊严,人不如狗!张麻子对鹅城的民众说:不准跪,没有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可他们还是要跪,因为他们没有尊严。中国古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膝下有黄金的中国爷们儿越来越少,少到几乎没有。

张麻子要当鹅城的“老天爷”,所以他的儿子就必须死,耶稣也是老天爷的儿子,这就是当老天爷的代价。如果老天爷的儿子不死,那么很多人的儿子都会死,所以最后真正痛苦的人,其实只有老天爷。六子死了,死的很爷们儿,很有尊严,也很“傻”。他似乎只能以死来血证清白,因为他还太年轻,像五四时期的爱国学生。死神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却在许多人心底燃起一团熊熊怒火。纪念六子……

开始我不明白黄四郎为何要提小凤仙,也不懂黄说二十年前与张有过一面之缘是从何说起,直到后来张麻子提到松坡将军,我才了然。松坡将军即蔡锷,清末民初的爱国将领,他支持和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强烈反对袁世凯复辟。他与京城名妓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流传很广,据说蔡锷离开北京时,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而黄四郎提醒花姐不要变成小凤仙,就已经在暗示张麻子的来历了。

电影最后的二十分钟,令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鲁迅先生。中国人怯弱可悲的奴性,早在一百年前就已被先生写尽,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变,精神生活在变,性生活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却仍旧是可悲的奴性,这种“不变”比奴性本身还要可悲一万倍!最后的决战里,满溢着鲁迅式的愤慨与讽刺,“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便是中国人灵魂最真实的写照,胡千如此,胡万如此,武智冲如此,鹅城的百姓也统统如此,真正有些血性的,反倒是那些妓女,不能说她们有什么革命意识,但至少她们还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所以这部电影中最可恨的人不是胡千,不是胡万,不是武智冲,更不是黄四郎,最可恨的人,其实是卖凉粉儿的孙守义和他所代表的中国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听懂这句话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该九死一生。

张麻子本来对自已的枪法很有信心,所以他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可子弹打门的时候,本来要打惊叹号,结果却打出一个问号。或许他曾经以为,攻陷碉楼只需要枪和愤怒,现在看来可并没有那么简单,掺过水的愤怒不容易点燃,必要的时候,你得加血和银子进去才成。或许他对打倒黄四郎已有九成的把握,但成功后的去向却令他感到困惑,因为他要解救的不是人,是一群鹅!正如影片最后所示,黄四郎死了,碉楼被攻破,可百姓们只顾着分东西,像一群争食的鹅,连一把椅子都不肯给张麻子留下,所以兄弟们跟着他会觉得不轻松,连那个曾经敢拿枪指着他的妓女也开始向往大上海的奢华生活,谁还肯花心思去盘算鹅城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呢?也许在鹅城这样一片腐化糜烂的精神土壤里,救世主要保持清白,就只能像苍鹰一样高傲地飞翔在寂寞的蓝天里。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也呐喊也咆哮,也犹豫也迷茫,鲁迅先生坚持不破不立,胡适先生要搞曲线救国。中国那时候很乱,百家争鸣,但总算还有很多真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现在当然也有,只是极少,死去的黄万里先生算一个,姜文先生因为还没死,所以不好评论。苏东坡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西游记》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想这也许就是那个问号的答案吧。

我知道站着挣钱很累,因为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所以“没有黄四郎”对站着挣钱的人很重要,尽管现在“黄四郎”多得像粪坑里的苍蝇,但还是希望姜文先生能一直站着挣钱。也希望这颗霸气外露的子弹能够多飞一会儿,不要重蹈《走向共和》的覆辙。

让子弹飞观后感 第23篇

《让子弹飞》是20XX年姜文导演的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作品,它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这节。他的票房非常之高,高达7亿,这有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票房高峰。为何观众们如此看好这部电影,自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或许每个观众都或多或少的从里面明白了些什么。

初看这个名字,就十分吸引我,甚至让我不解,“让子弹飞”这讲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怀着满心的好奇,我到电影院看了一次,这次在课堂上老师又放了一遍,这两次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几年前,第一次看《让子弹飞》,首先吸引我的是那声枪响之后,却没有任何反应,“没打中?”“不,让子弹飞一会儿!”点题之比,让我明白这个电影题目来源于此。这一幕虽然一晃而过,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为它的诙谐幽默,而是我觉得这段简洁明了的对话是能来推敲的。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人问出“没打中?”,归根在于他等不了,心性中难免有些许急躁。放之我们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呢?急躁、不淡定、急于求成可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缺陷,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没有做到,只是还欠火候,需要你耐心的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机成熟了,事情就顺其自然的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的感想。

而第二次在课堂上又一次看《让子弹飞》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第一次的感想只是通过一些电影情节比较表面的东西得出的,而第二次在我已经熟悉了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一些整体性的东西。

首先,我来说说姜文这个人。姜文的电影多受好评,因为他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但是,抛开他是一名杰出的电影家的包装,内里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他总是用十分细致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他觉得可以拿出来供大家谈资的东西,《让子弹飞》便是如此。这部电影最核心的主题其实是人性。

再者,我们来探讨一下剧中的人物。不由多说,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是葛优饰演的汤师爷、姜文饰演的张牧之、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黄四郎是一个地方上的土豪恶霸,压榨当地老百姓,没有一点同情心,更加没有道德的底线,严重没有什么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了。他丝毫不管手下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百姓在他眼里轻如鸿毛,就根本没有对每个人人权基本的尊重。汤师爷,被黄四郎收买的时候,帮着黄四郎做尽恶事,但是他热的人性和良知并没有被完全埋没,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还是愿意保留一些人情和人性的,有一些同情心,看到百姓在水深活人之中仍然有一些怜悯之心,“墙头草”这一词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张牧之,在其他两人的对比下,显然是一个十分善良的角色,因为正逢军阀混战,无奈之下做了麻匪,便不再用“张牧之”这个名字,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麻匪会用如此文雅的名字。电影中包含了对这些所谓的人们的讽刺意味,他们仅仅看到了张牧之麻匪的外套,却不知他有一个火热的爱民之心。

张牧之去碉楼找黄四郎的时候,身后跟了一群鹅,先开始我以为这个画面纯属笑点,但后来一想,所谓鹅城,鹅其实值得就是城中的百姓。这个画面其实在讽刺鹅城中的百姓都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从众,不能明辨是非,当地的土豪地霸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便呼应了电影的主题——人性。这些“鹅”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就更不用说有没有人性了。

在我眼里,姜文通过这部影片《让子弹飞》最想让大家懂得的就是,用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时间让大家应该停下来,等一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人性,如何培养人性,如何保持人心,保持本心。

《让子弹飞观后感(合集2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