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文书合同>项脊轩志教案(通用23篇)

项脊轩志教案(通用23篇)

时间:2022-12-08 15:00:01 其他文书合同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从备课到授课的过渡,是教师从备课到授课的关键环节。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项脊轩志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教学重点: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借物忆人诸父

13项忆人先妣

年脊先大母

轩睹物——枇杷树

补记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小漏暗亮雅静喜

正文借物忆人诸父分家悲

13项忆人先妣养育泣

年脊先大母教诲号

轩睹物——枇杷树

补记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习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指名学生读4、5节

3、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 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 设疑讨论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项脊轩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20—22题。(10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迨诸父异爨 ▲ (2)往往而是 ▲

(4)妪每谓余予曰 ▲ (4)大母过余曰 ▲

21.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2.“瞻顾遗迹”,作者为什么“长号不自禁”?(2分)

答案:

20.(1)等到

(2)到处

(3)常常

(4)探望(4分)

21.(1)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2分)

(2)这老婆婆,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2分)

22.感念祖母生前对“我”的殷切期望,而“我”却至今功名未成。(2分)

项脊轩志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

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 第4篇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出现。

④先大母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是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殷切期待对当时的归有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的志向。

⑤补充:

第4段最后一句“殆有神护者”后面,编者删掉了一段。

(见“相关资料”)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一方面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另一方面,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

⑥像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十八九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还没有中得科举。幼年丧母,科场不利,家族衰败,世人漠视,少年归有光内心隐痛何其多,何其深!

2、阅读课文5—6段约为35岁迁居之前补记,揣摩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中年丧妻,打击沉重。

归有光24岁结婚,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相近,伉俪情深。姨妹子们天真无邪的问话,说明其妻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归有光30岁时,其妻撒手西去。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人亡物在,而深情难忘,如何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3、小结: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种“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熔铸于《项脊轩志》之中,使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感人至深。

四、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真正理解《项脊轩志》“情”的内核

五、鉴赏《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光有情而无艺,难以精美。《项脊轩志》乃家常语叙家常事,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历来读者却无不为之动容,这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你认为《项脊轩志》是如何传情的

1、细节传情。见设计A—(五)4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2、托物传情。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3、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4、叠词传情。文中运用不少叠词,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又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加“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六、总结

深厚、真挚的情感,加上多样、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项脊轩志》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七、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①

归有光婢,魏孺人②媵③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邱。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④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本文是作者忆念亡妻和女婢所作。寒花,女婢名。②魏孺人:作者前妻。孺人,女子的封号,明时七品封孺人。③媵:陪嫁的女婢。

④:音ru,烧。

八、作业任选一题

1、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

2、假如你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的话,请尝试给它起个有特点的名字,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命名原因。

项脊轩志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2、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3、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2、知识点归纳

3、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一)析“可喜”

1、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2、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3、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二)析“可悲”

1、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2、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细节描写人物特点作者感情

诸父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叩门扉曰关怀爱抚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3、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脊轩志教案 第6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项脊轩志教案 第7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⒉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⒉《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⒈教师示范读课文

⒉学生初读课文

⒊出示生字词

尘泥渗漉shèn lù 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楯 shǔn 偃仰啸歌 yǎn

冥然兀坐 wù 万籁有声 lài

⒋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重点词句: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伸为修房屋。

③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下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 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 曳的样子。

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⑴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⑵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⑶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泠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⑷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⑸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的小屋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⑺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喜(略)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⑻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⒊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⒊预习后面文段。

项脊轩志教案 第8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题解: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二、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ài)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诵读课文

四、预习检测

项脊轩志教案 第9篇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 第11篇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解题

1、“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感知全文。

1、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qì)垣墙(yuán)

旧时栏楯(shǔn)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项脊轩志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 第13篇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 第14篇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第15篇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够温暖人的心灵?我想,不是明媚的阳光,也不是华丽的衣衫,而是沉甸甸的人间真情今天,就让我们借助《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走进归有光和他的亲人们,去寻找一些温暖,一些感动

二、情感梳理,整体把握

1.课文中哪句话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因何而“喜”?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①修葺之乐:“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读书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③赏景之乐:“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齐读第一段)

3.围绕“悲”作者写了哪些事?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诸父分家,忆先妣、忆大母,悼亡妻(集体回答)

4.从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作者的“悲”?

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家道败落

忆先妣、忆大母——忆母亲“泣”,忆祖母则“长号”,对祖母的感情更深,且忧虑更重,担心不能实现她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悼亡妻——作者通过对“室坏不修”以及院中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齐读最后一节)

三、细节品读,小处探究

讨论: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递感情请找一找,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并予以分析归有光笔下人物哪一个动作、哪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五分钟时间思考)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②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与轻微的责备)

③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⑤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

小结:是啊,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四、拓展延伸,巩固所学

1.集体朗读苏轼悼亡妻词《江城子》(课前发放材料)

2.思考:作者在回忆亡妻时写了哪些细节?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一句,让苏轼的记忆就定格在妻子最美的一瞬间,她临窗而坐,对镜梳妆,一旁的苏轼静静地凝视着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化作几行清泪

小结:苏轼跟归有光一样,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生活细节中了,事虽小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细小的感动吧

五、课后作业

借鉴《项脊轩志》细节传情的手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修葺之乐诸父分家

喜 读书之乐悲忆先妣

赏景之乐忆大母细节传情

悼亡妻

项脊轩志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

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

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渗漉shēnlù葺qì垣yuán楯shǔn偃yǎn兀wù

籁lài迨dài爨cuàn庖páo妪yù

婢bì妣bǐ姊zǐ呱gǔ比bì阖hé顷qǐng笏hù号háo扃牖jiōng yǒu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B.悼亡母C.忆祖母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

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

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

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

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4.第五节——今昔对比

“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5.叠字

项脊轩志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项脊轩志教案 第18篇

教学目标: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脊轩志教案 第19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3、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4、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5、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 第2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 第21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 第2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 第2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 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提问找出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项脊轩志教案(通用2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