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学计划合同>阅读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3 09:20:29 教学计划合同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反思1


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一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 悦读 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 阅读 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 考试猛于虎 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 享受 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 影响功课和考试 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 闲书 ,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 圣经、宝典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 课内阅读 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 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 悦读 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 悦读 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 墨水 ,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

告家长书 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 阅读 和 考试 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

亲子阅读 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二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

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

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

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

”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

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

”——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

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

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

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阅读教学反思2


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一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 悦读 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 阅读 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 考试猛于虎 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 享受 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 影响功课和考试 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 闲书 ,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 圣经、宝典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 课内阅读 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 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 悦读 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 悦读 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 墨水 ,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

告家长书 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 阅读 和 考试 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

亲子阅读 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二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

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

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

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

”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

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

”——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

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

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

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阅读教学反思3


前言: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反思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新课程作用下的英语教学反思是教育者对教学资源的深层优化,更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反思篇一

初中英语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分量比不断地增加。课文的形式有对话、短文、书信、故事、日记等;篇幅由200个左右逐渐增加至300多个词;题材涉及到校内外生活、劳动、卫生保健、体育运动、节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等。还有一些课文反映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宇宙飞行、名人生平事迹等。

转换法就是为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更加容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只要能够把文字形式的文章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方法都称之为转换法,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法,而是多种手段的总称。转换法克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考察学生的

理解程度,而忽视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的错误倾向。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几种转换手法。

一、列表

列表就是对阅读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排列。当学生拿到一篇长达200多甚至300多个单词的文章,而且文章中数字繁多,时间、场景变化快。学生在阅读时会丢三落四,感到无从下手,从心理角度考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比如厌烦情绪,学困生干脆把文

章甩在一边。如果教师把课文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填表格。这样,不但可以通过填表了解文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文章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如:“Standing Room Only”,是一篇有关世界人口的阅读

文章。这一课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口教育。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用数字来显示人口速度及不同时期、世界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整篇文章出现人口数学十个,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就设计了以下两个表格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填写。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人口增长速度。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不同时间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填完表之后,让学生口头说出人口增长的速度和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然后再结合插图。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Why will there be standing room only On earth?2.Why will there not be enough space for angbody else?最后,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文章意思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口教育。教师提问:What are we going to do?或what shall we do?这时学生踊跃发言,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做笔记

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先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笔记回答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采取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判断、思维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

三、根据课文内容绘图或设计画图

如果文章的内容是描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位置,老师可让学生根据内容画出这个地方的平面图或这个城市的地图,并标出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文章的人物繁多,场景变化多,老师也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内容设计图画,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和合理推测能力。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尽量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体结构。(2)设计的阅读形式要与文章的内容及体裁相一致。(3)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操作,而不是阅读完再进行活动。(4)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清楚,老师要提前做示范。(5)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挥,合理推测。(6)及时给学生以合理的评估。

四、实施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21世纪,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按中等发展水平教学,存在着很大弊端。具体每一堂英语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对学习的单词,习惯用法,对话及课文熟练掌握后感觉内容简单,而失去学习压力,缺乏上进心。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则“吃不消”,按中等生标准要求他们,他们觉得单词难记,习惯用语语法掌握不了,更谈不上英语对话了,于是他们死记硬背

学一下,难题越来越多,渐渐感到学英语枯燥无味,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必须分层教学,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好、中、差三类,根据不同目标进行练习、考核,从而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

五、个别指导是因材施教的有效形式

很多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教学不应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目标,而应以全班的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应该使全班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实行最优的结合。个别指导重点是优等生和学困生。

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反思篇二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比较难教的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获悉外语语言的能力。在各种英语考试中,也都把阅读理解当作主要测试项目(大约占题40%),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

英语的五大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读包括朗读与阅读。阅读又分为泛读与精读。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所给信息点为泛读;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能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能翻译文章为精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泛读能力,更应该培养他们的精读能力,注意两种能力相结合。初中教学进入八年级以后就出现了较长篇幅的文章、大量生成的词汇。科技型、说明型、议论型、人物传记型阅读文本也日益增多,而初中学生所学知识肤浅,词汇量小,分析问题也不够深入。教师在较长文章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整体性的把握。让文本阅读与语言应用紧密结合。目前,英语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们农村的英语教学又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新问题。学生底子薄、习惯差、这就更要求农村教师在教法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时,可分为计时阅读,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通过几个层次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读取信息的意识,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读完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具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八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根据我个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我在英语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1.“语言点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部分“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同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精选几个重点段落,篇章,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猜测生词、难句的意思,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

3.“趣味思考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老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有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平时考试中常出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阅读教学反思4


阅读教学五步曲

**市**县殷巷镇中心小学   马成良

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这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来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识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体现一个“读”字。而教学中互相联系的“感、读、品、诵、练”的学习过程,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读为本”、“自主阅读”的语文教学观。

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形成表象,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学什么,首先要“解题”,要尽量通过“解题”缩短学生认识与课文的距离,为理解课文作准备。课文题目中若有生字词,要先理解生字词,再结合生字词的意思理解题目。如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一课中的“道”字,《尊严》一课的“尊”字都是生字,在初读时就要先解决。有的题目要结合介绍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或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如《黄继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的题目,开始时只需要理解字的意思,待理解了课文内容,再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如《一定要争气》、,《亲人》等。否则,一节课老师在台上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学生却有可能连课文写什么也不清楚。其次,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做到(1)自由朗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自自由朗读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感受课文的语音和语意,可以激起阅读的兴趣。读前先提出要求,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正确,边读边标出生字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等,并把不懂的问题画上“?”,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2)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疑难就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因而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疑问。一般层次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问题可在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解决。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细读课文,是具体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一般较次要的段落,可采用轻声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等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大致了解本段的内容即可。重点的段落,应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然后划出重点词句,再结合句子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再反过来结合词语、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段落乃至全文。如《搭石》一课的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先结合生活理解“搭石联结小路”,再结合课文理解“搭石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感情”,体会作者是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三方面说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读(句子、段落),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在此过程中及时引导,或点拨思考的角度、线索,或讲解启发,最后进行读(读句或段)、说(说意思、说段意、仿句式说话)、写(填空、补充完整)等方面的练习。理解了词句,说出了感受后,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适当灵活的方式(品读,指名读,接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有感情地把重点的词、句、段读通,读透。

三、精读课文,品评鉴赏。

精读课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全文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入理解课文“为什么写”。概括主要内容,要让学生把全文阅读一遍或凭借板书提纲,回顾全文,然后着力分析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以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把学习各段课文体会到的思想感情集中归纳,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强化情绪经验。如学习《美丽的小**岭》一课,它是按总——分——总的方法来写的,中间二、三、四、五段分春、夏、秋、冬四季写,每段的写法相同,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凭借板书和图画回顾全文: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分别抓住小**岭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什么来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小**岭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然后小结:难怪作者也认为小**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对于课文中的精彩句子、片段,要引导学生品评、鉴赏,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不断加强语感训练,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四、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熟读成诵,是阅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其好处在于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感文气等都在其中。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多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重在理解,而熟读成诵正是加深理解的法宝。三国学问家董遇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然而熟读成诵并非让学生无思想的“傻读”,而是让学生在“入境”、“入情”、“入理”的阅读中逐步积淀语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妙法,因为“声音符号比文字符号更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性”。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领域,把握作者的感情,接爱情感熏陶,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也只有“熟读而精思”才行。语感正是在这种“入境 ”、“入情”、“入理”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增强的。

五、训练巩固,学以致用

训练巩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巩固、运用和积累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水平,发展认知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根据课文而确定。如(1)读写积累。读写字词是完成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完整过程的重要一步,最终使学生对字的音、义、形三要素形成统一联系。在此基础上把词语归纳分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2)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读课文,仿照例子把句子补充完整;续编故事;讲故事;朗诵比赛;编排课本剧等。


阅读教学反思5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张健君

三年级是习作入手阶段,为了降低写作难度,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并延伸到课文中。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模仿和创造性运用、联系,因需而写,形式灵活。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或模仿写,或创造性说写。《燕子》这篇文章的第一段,讲了燕子的外形。文章用“一身。。。。。。一对。。。。。。加上。。。。。-”这一句式写出燕子的活泼可爱,句式整齐,描写形象。于是我让学生们利用这个句式,展开想象,让学生当堂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形,并写一写稍微停顿了一会,他们马上举起了,说出了兔子、小猫、小狗的外形,他们模仿书中的句子说了一个又一个,想像得很合理。

在和同学们学《荷花》这课时,文中第二段其中有个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出了 荷花的样子,我引导他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去过了”“公园里花开了,他们姿态各异,你能仿说说一句话吗?”听了我的话,他们沉默了,看样子他们中多数人由于平时没留心观察,想象不出来。我降低要求:“你能说说那些花有什么形态吗?”有人举手:有的花全开了,很大;有的花刚开一半;有的花还含苞待放……我马上点拨:“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想想,由全开了的花你联想到什么?”有人说:“好像小朋友灿烂的

笑脸,!”“多好的联想呀!”我不禁赞叹道。“还没完全开的花又好像什么呢?”有人说“好像少女在微笑”。有人又说:“好像我**的笑脸!”同学们大笑。“他说得不错,妈妈整日为我们操劳,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妈妈怎能不笑?**的笑脸多想那没全开放的花呀!我想,如果你们取得优秀的成绩,**的笑脸就更像那盛开的鲜花!”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又说:“含苞待放的花好像积攒力量的种子,好像吐丝的蚕”等等。最后我让他们用句式连起说。由于降低了难度,克服了畏难心理,说起来容易多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创造性运用例子,写写天上的云,石碑上刻的龙等。鼓励他们把这些句子写下来,并把这些句式运用到写作中。 这种读与写的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写法更具体更形象,从而喜欢运用到写作中去。

2.挖掘教材中可写因素,展开想象,创造性训练写作。

学了《凡卡》后,我让他们把凡卡和自己作对比,谈感想。在他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有的同学写道:我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却从不知道珍惜,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脸红。 在学习了《落花生》这篇文章后,我鼓励他们想生活中哪些事物特点也能说明一种道理,并且写一写。学生们有写蜡烛的,有写铅笔的,有写仙人球花的……都能从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中学到一些好的写作方法。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指导模仿运用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刻画心理,学了《争吵》后,我指导同学们写了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并学着重点描写人物的心理;学习有顺序,按方法介绍的办法,学习了《麦哨》后,我指导写了《小时候的趣事》,激起他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体会幼时的稚气;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写自己的游览历程;学习抓特点写文章的方法,如学完《太阳》等说明文后,练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特点……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作文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中年级是小学写作文的初

级阶段,引导学生读中学些,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抓住阅读的契机,教学生写作,也许会教出几个作家呢!


《阅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